史佳華:民營院團也能登上大舞臺
晉劇《大紅燈籠》
她,13歲從藝,17歲摘金奪銀,23歲就憑借其精湛扎實的藝術功底一舉奪得山西省戲曲青年演員評比演出“四連冠”。從此,在戲劇大省山西,“佳華”傳為“佳話”;她,性格硬朗,愛紅妝更愛武妝,主攻青衣、兼演刀馬,文活兒武活兒樣樣精通,被譽為晉劇界的“小皇后”。站在舞臺上,她扮相俊美、聲腔奪人,走下舞臺,她甘為人梯,俯身提攜梨園后進,鼓勵地方民營院團發(fā)展。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同時也是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獲得者——史佳華。
“只要站在舞臺上,我的幸福指數(shù)是五星級的。”史佳華如是說。30多年的從藝經(jīng)歷,從戲劇演員到晉中青年劇團團長再到山西省劇協(xié)領導的多重身份,這枝藝苑佳花從未放棄前行的腳步。如今,為響應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的號召,她又擔任民營藝術院團——山西省梅花文化傳播公司的藝術總監(jiān),從編劇、導演、音樂、服飾、舞美的層層把關到引進劇組制、項目制的發(fā)展策略,全方位把脈民營藝術院團的發(fā)展方向、藝術生產難題以及人材梯隊建設等問題。“民營院團不是‘草臺班子’,我希望將民營院團的藝術水準推向更高的層次。”這成了近年來縈繞在史佳華心頭的一個夙愿。
1976年,年僅13歲的史佳華考入山西省晉中藝術學校學習,在老師的精心培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開啟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并在晉劇表演藝術上日臻成熟。70年代末從藝校畢業(yè)以后,拜晉劇皇后王愛愛為師,深得王愛愛真?zhèn)鳌K蚱苽鹘y(tǒng)門戶之見,以令人驚羨的藝術知覺力,向程玉英、牛桂英等名家多方求藝,博采眾家之長融于自己的演唱風格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花腔”。在這個過程中,最讓史佳華難忘的莫過于80年代末的一次向民間借力的試水之旅。
“1987年到1990年,我去歌廳唱歌,一晚50塊錢,的確很有吸引力,當時我在晉中青年劇團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多元。晉劇、評劇、豫劇、通俗、民歌,什么我都唱。當時很多人對我不理解,覺得我的路子太野,其實,我有自己的想法,這份難得的經(jīng)歷對于我將來聲腔的走向受益頗大。
“年輕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演武戲,喜歡穆桂英、十三妹、劉胡蘭這樣的人物形象,我個性不太安分。”正是這種不安分的個性特質以及對戲劇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她又以超常的毅力投入武戲的訓練,每天至少用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在排練室翻撲跌打,打下了比較扎實的武功基礎,并練就了刀、槍、劍、戟路路通的本領。“寧愿被別人嫉妒,也不能被人小看。”面對接踵而來的獎杯和榮譽,史佳華擲地有聲地說。
自1996年任團長以來,她提出劇團要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不吃大鍋飯,不端鐵飯碗,全團實行聘任制,不拘一格降人才。舞美、樂隊實行崗位責任制,演員實行角色考分制,工資和演出掛鉤,從而完善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激活了全團的創(chuàng)作演出活力。全團上下抓精品創(chuàng)作、抓經(jīng)營管理、抓市場效益,平均每年下鄉(xiāng)演出350場,收入不斷攀升,多次被評為省、地先進單位。
“戲劇藝術源于民間,服務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老百姓的口碑就是藝術家和文化企業(yè)的品牌。讓藝術之花在為百姓服務中常開不敗,是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求,也是民營文化企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和藝術家藝術生命長盛不衰的立身之本。”史佳華始終認為,民營文化企業(yè)是堅守戲劇基層舞臺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們的戲就能上去”,每年“還戲于民”下鄉(xiāng)演出1500多場,送文化到民間,種文化在民間,讓梅花綻放民間,史佳華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梅蘭芳之路”!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