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征:攝影工作者應堅守自己的歷史責任
不畏艱險,足跡遍布了青海的山山水水。
滿懷赤誠,鏡頭凝聚著西部的美景深情。
作為青海省攝影家協會的帶頭人,作為曾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的知名攝影家,近20年來,青海省攝協主席蔡征始終在為推動青海攝影事業的繁榮發展而不懈努力著。蔡征說,回望過往,所經歷過的事情一幕一幕仿佛發生在昨天,歷歷在目。這其中,有艱辛,也有酸楚,然而更多的是甘甜。
西部山河壯美,民族風情獨特,可以說,西部是攝影的富礦,蔡征深深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對青海攝影事業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多年來,為了運用青海的資源優勢,培養青海攝影人才,提高青海攝影水平,蔡征帶領廣大青海攝協會員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所到的每一個地方都是他們創作和體驗人生的佳境。就這樣,經過多年的堅持,青海攝影隊伍不斷壯大:省級會員人數從原來的40人發展到1200余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人數從原來的11人發展到今天的189人。青海攝影家協會也一下子從門可羅雀變得門庭若市了。看到這一切,蔡征內心有了些許寬慰。蔡征意味深長地說,“我始終堅信有付出就有收獲,始終堅信天道酬勤。”
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深入到別人沒有到過的地方,只有站在別人沒有尋找到的角度,才會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這就是攝影的魅力。然而要到達從未到過的地方、尋找到獨特的角度,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生命遭遇威脅經常是如形隨形。蔡征就描述了這樣幾次驚險的經歷。在一次拍攝活動中,當攝影家們行進到海拔4600米的昆侖山口時,剛剛還晴好的天氣,突然刮起了黑風,風越來越大,天越來越暗,大家意識到沙塵暴來了,避風的地方不敢停,怕被沙子埋掉,高的地方不敢停,怕被狂風刮跑,只好就近躲避。兩個多小時后沙塵暴才漸漸平息,大家的身子竟被沙塵掩埋了一半,人沒有受傷,但手中的相機、鏡頭已全部損壞。還有一次,在青海海西烏蘭縣拍攝異地脫貧配套工程賽西北庫時,蔡征不慎從高坡摔下,相機壞了,手、腳疼痛難忍,無法行走,同伴們極力勸說他去醫院。可當時還是拍攝的關鍵階段,蔡征就忍痛堅持完成了任務。當家人知道蔡征的手臂骨折后,心疼的數落他“真是不要命了”。講述著拍攝中發生的那些驚險往事,蔡征說,實際上,在自己從事攝影工作的幾十年來,這樣的困難和危險時常會出現。
“對于一個攝影工作者來說,不僅要通過鏡頭展現自然大美,更要用鏡頭記錄現實生活的閃光和動人瞬間,記錄人類文明的腳步!”蔡征這樣描述著自己鏡頭所專注的方向。蔡征說,近幾年來,青海攝影事業進入了快車道,想要干的事情太多,時間不夠用。自己連續幾年春節都是在農村、牧區和艱苦地區度過的。為搶救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蔡征連續五年在青海全省各地奔波,有時在條件艱苦的少數民族地區一住就是幾個月,而且常常是冒著洪水圍困、大雪封山、缺糧缺水、交通事故頻發的危險。幾年下來,辛勤的汗水澆灌出累累碩果:攝影搶救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30多項,行程8萬多公里,拍攝照片5萬余幅,編輯專題100多個。同時蔡征還組織15個攝影小組,歷時三年,先后深入青海省16個國家貧困縣,68個貧困鄉,135個貧困村,拍攝照片10萬余幅,出版了“貧困與反貧困”扶貧畫冊。畫冊在舉世矚目的世界扶貧大會上得到了世界的關注。
而在2010年“4·14玉樹大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青海的攝影工作者們就把鏡頭聚焦到抗震救災上。蔡征說,青海攝影人先后分十二批次150余人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目擊了催人淚下的悲劇和感天動地的救援,目擊了國家在災難面前前所未有的可敬與團結,目擊了中華民族在災難中前所未有的可愛與和諧,目擊了我們的人民在災難中的堅韌頑強、善良本分和守望相助。現場的一幕幕,令我們深深的感動和震動,大家在一次次在淚流滿面中按下快門。在余震不斷、險象環生的災區,我們不僅是記錄者,還是救援者、志愿者。強烈的高山反應和超負荷的工作量使許多攝影人嘔吐、暈倒,但沒有一個人退縮。
玉樹地震后第五天,青海攝影人拍攝的作品就參加了由中宣部、中國文聯和青海省委宣傳部在北京共同舉辦的“2010年玉樹抗震救災攝影展”。作為玉樹地震后的國內外首個攝影展覽,展覽展出了40余位攝影家拍自抗震救災一線的近100幅攝影作品。這些凝結著攝影家大愛的作品作為抗震救災珍貴影像資料捐贈給了中央檔案館,作為共和國珍貴歷史影像永久保存。
此后,蔡征等青海攝影人一直關注著玉樹的災后重建工作,并積極參與其中,只要有前往災區的拍攝活動,克服再大的困難也要前往。蔡征清晰地記得:2011年春節前夕,正是寒冬臘月,氣氛分外寒冷,自己正在重感冒期間,血壓高、身體透支嚴重。但還是毅然參加了中國攝影家協會組織的“送歡樂、下玉樹”小分隊慰問拍攝活動。活動結束時,他也徹底病倒被連夜送進了醫院,經檢查診斷是急性肺水腫、支氣管炎,人處于半昏迷狀態。在住院期間,妻子含淚央求:“不要再這么拼命了”,朋友也都勸說:“別再當‘拼命老蔡’了,要善待自己。”蔡征說,“雖然也有一絲的酸楚,但我無怨無悔。我常常想,我是一名攝影組織者、一個職業攝影人,只要我的信念堅如磐石,我的理想就永遠年輕,我情愿為攝影藝術燃燒我的每一寸軀體。無論困難有多大,我都會一如既往,因為我摯愛它——我的攝影事業。”
正是由于這份堅韌、這份執著,蔡征在攝影的園地里收獲了很多榮譽,這些榮譽又推動著他創作的不斷進步。蔡征先后有5000余幅作品在國內外報刊發表,有百余幅作品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300余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國際獲獎30余幅,國家級大賽(展)獎20余幅,省部級獎180余幅。編輯出版《青海風情》《天上三江源》《三江源風情錄》等20余部攝影畫冊和個人作品集等。蔡征感慨地說,“在我人生的韶華之年,有幸推開了攝影的大門,讓我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學會了探索與思考,學會了合作與競爭,學會了繼承與創新,也學會了如何不斷超越,突破自己的極限而成長,更學會了一個職業攝影人所應有的品行和修養、道德和良心,懂得了一個攝影家的歷史責任。”
談到新近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蔡征說,作為青藏高原一名土生土長的攝影人,有幸獲得如此殊榮,內心充滿了興奮、激動、緊張和自豪。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在人生的旅途中,獲獎只是一個助推器,是我前進路途中的動力。我相信,所有獲獎的藝術家們都不會沉醉在今天的掌聲中,這只能是我們出征的號角,鞭策和激勵我們加倍努力,再接再厲,不斷取得新成就。
蔡 征
男,漢族,1957年5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攝影家協會主席,《青海攝影家》畫報主編。
攝影代表作品有《夢牧》《瀚海》《天上青海》《三江源風情錄》《高原精靈》等,出版《青海民俗風情》《蔡征攝影作品選》等個人攝影專輯,組織編輯各類攝影畫冊多部。曾獲中國攝影“開拓杯”金獎等;多次參與中國三江源國際攝影節,獲“突出貢獻獎”等。組織的《玉樹不倒》展覽獲上海第九屆國際攝影展特別貢獻獎、平遙國際攝影節大展獎、優秀組織獎、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特殊榮譽獎等。
積極發展青海攝影事業,主動為基層服務。被評為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突出貢獻獎”、“抗震救災優秀攝影家”,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優秀攝影家”,青海省“抗震救災先進文藝工作者”等。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