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緬懷著名電影音樂指揮家陳傳熙
樂思融管弦 華章伴銀屏——緬懷著名電影音樂指揮家陳傳熙
沒有低回婉轉的哀樂,現場只放送著老人生前最喜愛的巴赫鋼琴曲以及他80歲時執棒“外國電影音樂專場”中《葉塞尼亞》那經典的旋律……2月2日,上海文藝界送別著名電影音樂指揮家陳傳熙。“樂思融管弦此生禮贊繆斯,華章伴銀屏彼岸永頌天籟”的挽聯貼切地總結了陳老的一生。
新的一年來臨,上海文藝界痛失兩位藝術大師:1月21日著名電影導演湯曉丹在華東醫院去世,享年102歲;一星期后的1月27日,著名電影音樂指揮家陳傳熙也因病在同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6歲。
這兩位藝術大師我都采訪過,導演湯曉丹的幾乎所有影片如《渡江偵察記》《南征北戰》《紅日》等多由陳傳熙擔任配樂指揮。
在中國,這些經典電影在劇終音樂聲止時,字幕上都會出現陳傳熙的名字,執棒40余年,由他擔任音樂指揮的影片近600部,堪稱中國電影史上真正的幕后英雄。
上世紀80年代中,我作為年輕的音樂記者,又是從小看著他指揮的電影長大的后輩,采訪名單內首推就是陳傳熙。
約好時間我前往徐匯區五原路212弄陳傳熙住宅,那時正值廣西電視臺首次舉辦春節文藝晚會,陳老應邀回鄉指揮由廣西作曲家李延林創作、李平演奏的啵咧協奏曲《壯鄉踏歌行》剛回來不久,80多歲的他興趣盎然,邊看著總譜邊和我閑聊。
音樂早慧的觸發
祖籍南寧的陳傳熙,1916年5月生于廣西龍州縣水口關。當時家中有一架風琴,兄弟姐妹不感興趣。唯幼年的陳傳熙興趣甚濃,還無師自通的掌握了C大調的音階。7歲那年,因軍閥混戰,父親棄官不做,帶領全家避難越南,留居涼山。當時的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涼山雖小,但有法國駐軍。軍中有一支銅管樂隊,每逢周末,照例要打著火把,吹奏著進行曲,繞山城一圈。激昂的管樂,美妙的演奏,比之風琴的聲音更豐富,日積月累,他也能跟樂隊一起哼哼。許多年后,他仍能清晰地記得當時這支軍樂隊所演奏的進行曲并能模仿不同樂器的音響,哼出其中的片斷。
“天才”脫穎而出
1927年,12歲的陳傳熙隨家遷回海防市,進了華僑中學就讀。學校很重視音樂教育,不僅從法國買來銅管樂器,還組織樂隊并請樂手擔任教師。陳老記憶猶新的是音樂老師葉似川從省城訂購音樂教材,如豐子愷翻譯的《音樂入門》等教授學生,還將廣東音樂《雨打芭蕉》等改編為銅管樂曲,讓學生練習和演出。
不過,此時的陳傳熙只迷戀于吹銅管,根本還沒想到日后有一天會去當一名領航樂隊的“司令”——指揮。以他平和、不愛爭先的性格,就是日后成了一名優秀的雙簧管演奏員時,也只想吹第二位,不爭首席。
初中畢業后,陳傳熙隨父母回到廣西南寧就讀高中。一次偶然的機會使陳傳熙對音樂的熱愛又萌發了新的追求。1934年,在上海國立音專任教的應向能教授帶領畢業班學生到廣西開音樂會。
那晚,后來成為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的演奏給陳傳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僅表演了鋼琴獨奏——韋伯的《邀舞》,還為應向能等人鋼琴伴奏,并且還表演了琵琶獨奏。看到這些和自己年齡相仿的音專學生的優秀演奏,陳傳熙既感慨又羨慕,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專業音樂人才。可當時上海國立音專是中國唯一的高等音樂學府,高額的學費已不是家道漸衰的陳傳熙所能承受的,學習音樂只能是夢想。
可好運突然飛到陳傳熙面前:上海國立音專將在廣西省招考官費生(就是今天的免費生)。此時正值陳傳熙高中畢業,雖因會考成績優異已獲得免試進入廣西大學的資格,但陳傳熙毫不猶豫放棄了這一機會,叩開了上海音專的大門。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從邊遠省份考上的官費生進入上海音專的學生有20余位,可堅持到畢業并成為杰出人才的唯陳傳熙一人。說到此處,老人平靜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眼神中有一點自豪。
初到上海音專,19歲的陳傳熙才開始學鋼琴和雙簧管,顯然晚了些,但他每天坐在鋼琴邊彈得如醉如癡,兩個月就練完了拜厄、第二學期就能演奏小奏鳴曲。兩年后便順利地通過了初級考試。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了,連“官費”和家庭接濟都中斷了,陳傳熙卻堅持半工半讀,白天上課、練琴4至6小時,晚上到劇場為話劇配音和演奏,有時忙活了一個晚上,拿到手的錢卻只夠買碗面。就在如此艱苦的年代,他還和李德倫等幾個意氣相投的同學共同組織起“中國青年交響樂團”,鋼琴陳傳熙、大提琴李德倫、長笛韓中杰、小提琴馬思聰,用他們的演奏進行愛國主義宣傳。
1944年,陳傳熙拿著高分從上海音專畢業了,順利地被聘為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演奏員,同時他還在國立音樂院常州少年班、上海音專少年班教授基礎課及雙簧管,是我國第一代雙簧管教員。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