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飚:從敲板凳到打擊樂“第一人”
李飚依舊在探索
5月5日開始在法國蒙其利歌劇院演出3場音樂會,此后為百代唱片錄音、參加法國依云音樂節目……雖然李飚的日程安排得很滿,但他依舊堅持要抽空回到北京、參加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的演出。“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每年我都會參加,不為別的,只因為沒有室內樂什么都談不上發展,打擊樂更是如此!”談起5月20日與觀眾見面的李飚打擊樂團音樂會,李飚臉上寫滿了對打擊樂那份執著的愛!
四歲開始學藝
出生于南京的李飚4歲時被爸爸媽媽送到了宣傳隊也就是后來的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學習跳舞。“可能老師覺得我在跳舞方面實在沒什么發展,又正趕上當時樂隊需要一個打擊樂手,就建議我去樂隊學習木琴演奏了。”自稱當時根本對音樂和打擊樂沒有半點概念的李飚就在這樣一個極其偶然的機遇中走進了打擊樂的世界。為了解決李飚平時練習的問題,父親想了個好辦法,就是把板凳翻過來,讓李飚敲板凳腿練習。“可以說,我的打擊樂生涯是從敲小板凳開始的。”李飚打趣地說。
李飚與打擊樂的緣分還不止于此。1982年10月,一位法國專家在中央音樂學院大禮堂連續舉辦了兩場打擊樂音樂會,9月剛剛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李飚被“震”了:“滿滿一舞臺樂器!恐怕那時全國所有樂團和個人的打擊樂器數量加起來也沒有這位法國樂手舞臺上的一半多。另外,他對打擊樂的講解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我才發現我對打擊樂的認識基本為零、完全空白!這次演出讓我真正認識了打擊樂、改變了我對打擊樂的理解。”
在莫斯科惡補基本功
1988年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畢業時,李飚作為中國第一位公派打擊樂學生被文化部選送到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立音樂學院隨斯留基業夫教授學習。這位老師讓李飚對打擊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斯留基業夫教授雖然被人們看做是較“老派”的老師,但他“一定要練基本功”的教學理念讓李飚獲益匪淺。“我在柴科夫斯基國立音樂學院的前三年一直都在練習基本功,而且他一陪我練就是三四個小時。也許今天有人會認為一個21歲的人還在練簡單的東西是件很可笑的事,但這樣的練習卻讓我收獲很多。我的老師有著豐富的樂隊經驗,他在用音樂的語言教導學生。我現在也是這樣教我的學生的。”在學習中發現自己不足的李飚開始惡補古典音樂方面的知識:“剛去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差距很大——6歲后就一直活躍在舞臺上的經歷練就了我很好的身體素質,但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的打擊樂基本沒有任何技術基礎。于是,我就開始拼命補課。幸運的是,那時我練琴的琴房就在柴科夫斯基音樂廳的樓下,每天晚上7點半就成了我雷打不動地到樓上音樂廳去聽音樂會的時間,合唱、手風琴、交響樂……我幾乎場場不落,最多的一年聽了90多場音樂會。欣賞音樂會讓我從中汲取了很多營養,莫斯科的7年為我打下了很好的古典音樂基礎,讓我懂得了一味單純地練習只能讓我成為一個音樂的工匠,音樂是需要領悟的,而‘悟’是需要有本錢的,那就是對音樂的了解和理解。”
不斷拓展“新語言”
“我還會被別人問打擊樂是不是就是打架子鼓;還有人學打擊樂不想練基本功,只急功近利地想第二年就得獎;還有些人為了牟利,明明是搞民族打擊樂的也非要去教西洋打擊樂;還有人稱呼我為一個鼓手、打擊樂手,實際上這跟我的專業沒有任何關系,我是一個古典打擊樂演奏家……”對于國內打擊樂的現狀,李飚坦言,“有這么多人在學習打擊樂,可以在圖書館、音像館或網上輕松搜到很多關于打擊樂的音像資料,這些讓我很欣慰。但整體上說,中國打擊樂水平還很低。打擊樂器是傳統、古老卻又時尚的樂器。自上世紀50年代起,打擊樂開始突飛猛進地發展。但在中國,打擊樂器一直被認為是輔助樂器,打擊樂教學系統也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另外,人才的斷檔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有一些打擊樂的高端人才了,百姓中喜愛打擊樂的越來越多,但真正能‘上傳下達’拉動中國打擊樂水平整體提高的中間力量卻極其匱乏。只為牟利而舉辦的各種活動、培訓也讓打擊樂‘受傷’不小。”
今年李飚開始涉及指揮領域,并深深愛上了這個行當。“指揮是每一個音樂家夢寐以求的。當自己的樂器不能表達自己的意圖時,交響樂是最好的表達。能夠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最幸福的。在指揮交響樂團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不同的音樂聲音,豐富了我的音樂語言。”
找尋新聲音也是李飚一直在嘗試的。“我喜歡做聲音與聲音的搭配探索,兩種不同樂器融合、關聯的感覺很奇妙,會有很多讓人驚喜的結果出現。”李飚能利用手中的樂器變幻出不同的聲音。對于不同聲音的探索和嘗試從另外一個側面刺激了李飚對打擊樂器的收藏。每次出國或者旅行之前,李飚都會翻閱大量介紹當地民風的資料,從而得知當地有哪些打擊樂器,于是每次出門都不會空手回來。“打擊樂跟其他音樂不一樣,我們沒有那么多現成的優秀作品演奏,需要自己去創作。而每一種打擊樂器就代表一種‘語言’,你收集的‘語言’越多,可以發揮的余地也越大。我常常還擔心,如果我不收藏的話也許這種聲音就會被埋沒。”李飚的收藏多到他自己都計算不清。
李飚認為,節奏和打擊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也能敲出動人音符,他在努力用各種方式拓展打擊樂的視野和方向。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