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不再以拍電影為主業 未來20年要多快樂
3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博鰲文化分會:釋放文化的潛力——傳承與創新”上,學者于丹、導演馮小剛、鳳凰衛視老大劉長樂等嘉賓到場,暢聊文化。馮小剛稱,未來二十年要活得痛快一點,不再只爭朝夕,也不再以拍電影為主業,未來二十年的主要工作是快樂。
“穿越”我沒什么想法
論壇現場,聊起了“時間穿越”問題。于丹劉恒表示,最想回到唐朝和大漢。輪到馮小剛時,他表示對這個命題沒興趣,他說,“我沒什么想法,廣電總局說禁止穿越。我還是覺得如果可以的話,我愿意到未來去。回去的話,空調也沒有,很熱。他們幾位說得都非常好,我非常同意長樂說的,我覺得那個時期是諸子百家,思想解放,思想的爭鳴,如果我們討論這個話題的話,我覺得它對現實的關照是特別重要的。你看于丹說的是那個時期的氣勢,劉老師是為了減稅,我覺得當然也都非常好,但是我覺得思想的爭鳴對我們現在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現在的思想不夠活躍,應該讓我們現在的思想能夠再打開一點,起碼對我們的創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未來20年要多快樂
對于未來20年的話題,馮小剛表示,未來20年我要活得舒心一點、痛快一點。“我這20年出于生存的需要,我要生存下去,包括我沒有一個主觀的好像說我要為社會做一個什么樣的貢獻,我就是要讓我自己能夠從一個平凡的狀態里掙扎出來,要開始拍電影。所以歪打正著,為了使自己能夠生存,為了讓觀眾能夠接受,所以選擇了最落的方式,讓電影的內容非常的接地氣,我不知道這么小的一個貢獻算不算我對社會還做了一點事。”
馮小剛補充道:“未來的20年,我覺得要只爭朝夕,不是工作,不是拍電影,我覺得我要活得舒心一點、痛快一點,我媽媽把我生出來不是讓我怎么去做人,她生我出來肯定是讓我快樂,所以未來的20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快樂,讓自己快樂。”
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
另外,當聊起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的問題,馮小剛說中國電影要走出去,無需“削足適履”。馮小剛表示,“英語是一個國際通用交流的語言,所以我們有一個先天的弱勢,要改變這點還挺困難的。我們要冷靜的去想一想,西方世界真的有那么愿意去了解中國文化嗎?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夸大了國外的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我認為是非常夸大的,沒有那么認同。所以我覺得他對中國文化的一種關心是停留在……我舉一個例子,比如顏色,比如紅的和綠的在一起是非常難看的一種搭配。但是外國人認為這就是中國,中國就應該是這個色兒。然后他說很有趣兒,我還聽說英文里有一個詞是‘有趣’,很多電影出去了,人家看完了問老外怎么樣,老外說‘有趣’。后來別人熟了,跟我說你可別把這個當成一個好詞,這個詞的意思是相當于不知道怎么想的,人家說真正的好是相當于我們講的‘牛逼’。外國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我告訴大家,大家也別不高興,它就是‘有趣’。所以我們在這里要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其實你的電影在你的國家產生很大影響的時候,你不用去削足適履的時候,你這個電影反而有可能被其他的民族接受認同。比如我現在拍電影,很多語言在翻譯的時候,他們說你能不能改一改,因為這個不好翻譯,老外聽不懂,我堅持要按原著的語言來翻譯。最后弄成老外能聽得懂的語言,會認為這是一個小學生水平的劇本。我覺得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障礙是這樣的,很多外國人說我不明白,看不懂,其實不是看不懂,是沒有興趣看懂,這是中國電影,我比較悲觀的認為是這樣的。”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