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萍:“堅持”是戰勝一切困難的秘訣
初見李亞萍,是一次在隨中國雜協“精品雜技下基層”的演出中,她擔任整場演出的導演,彼時她做事干脆利落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就令人印象深刻。再次見到她,就是此次采訪,身著軍裝的李亞萍英姿颯爽,透著一股軍人特有的精神勁兒,隨著話題的不斷深入,了解的不斷加深,她西北人爽直的性格、對雜技藝術的真摯熱愛、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高尚的品格讓記者深受感染和感動。
從運動員“轉型”為雜技演員
今年,對于李亞萍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年。作為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雜技團(以下簡稱戰雜)現任團長,她帶領的團隊將迎來建團60周年,也是該團獲中央軍委授予“藝壇楷模”稱號20周年,而她自己也剛剛被中國雜協授予“終身成就獎”、獲得中國文聯的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可謂四喜臨門。在這些榮譽的背后,是她辛勤的耕耘和不斷的付出,然而談到她這一路走來的種種辛苦和不易之時,她卻平淡地說:“過去所經歷的已經一頁一頁地翻過去了,能走過來,‘堅持’是我戰勝一切困難的秘訣。”
為了熱愛的事業,李亞萍不斷地堅持著。從體操運動員、雜技演員、雜技編導,再到“戰雜”副團長、團長,李亞萍的人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角色的轉換,她總是憑著一股執著迎接著每一次“轉型”帶來的挑戰。“我的每一次轉變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每一個過程又都成為我人生的財富和創作的原動力,那就是永不服輸、永不落伍。”5歲就開始練習體操的李亞萍,不到16歲就已經是國家一級運動員了。16歲時,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加入“戰雜”,從體操轉到雜技行當。“當時我周圍的人都很不理解,在體育圈兒里發展以后就算年紀大了不從事體操了,也可以發展成教練,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做雜技既出不了名,還得一切重新開始,得不償失。”可是李亞萍不這樣認為,她覺得黨和人民對她的培養不容易,她從小付出無數血汗打下的體操基礎也不能白費,而要想延續藝術生命雜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體操和雜技是有一些相通之處的。于是在別人的不認同中,李亞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轉投雜技圈兒。
從獲得了眾多殊榮的體操運動員,轉而成為雜技界的一名“新生”,說起來容易,到實際中卻沒那么簡單了。為練好雜技,李亞萍吃了很多苦,渾身都是傷,艱苦的訓練當中滿含著她的汗水、淚水甚至是血水。“摔了無數次,醫院也進了無數次。想成功、想做出點成績,必須要經歷這些。”說到此,李亞萍笑著說雖然自己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是值得,因為她也收獲了很多。她主演的《空中吊子》《定車》《轉碟》等高難度雜技節目屢獲殊榮、深受好評,而《女子大跳板》更是先后獲得了法國巴黎“明日”國際雜技比賽最高獎“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和摩納哥蒙特卡羅國際雜技比賽最高獎“金小丑”獎等眾多獎項,作為雜技演員她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創新、創新、再創新
在收獲了無數榮譽之后,李亞萍又冒出了一個念頭——做編導。“生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正是我作為雜技演員的最好時期。對此很多人又開始不理解了,認為我放棄如日中天的演員生涯有些可惜,可是我有著更大的‘野心’。”李亞萍說,想成為編導的出發點還是延續她的藝術生命,因為不做演員后要繼續她所鐘愛的雜技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做教練,一個是做編導,而她認為做編導更能把她的所學和多年來的積累更好地施展出來,“我還有一個宏大的愿望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創作出更多的優秀雜技節目,讓觀眾看到雜技的藝術之美。”于是在演出間隙,李亞萍開始學著做編導,漸漸地,她從演員轉型到了專業編導。
在任編導期間,她獨立創作、編導了多個雜技作品和雜技主題(專場)晚會,也斬獲了很多獎項:2001年她編導的雜技節目《男女藝術軟功》,獲第五屆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編導一等獎;2002年編導的《生命之靈——倒立頂技》,獲第四屆新苗杯全國青少年雜技比賽金獎、編導一等獎;2003年編導的雜技情景劇《晴朗的天空》獲抗擊非典題材優秀作品獎,雜技節目《晃梯》獲全軍文藝新作品一等獎……然而非專業編導出身的李亞萍坦言,在藝術創作方面,她也有過困惑和迷茫,“被團里送到軍藝去學習編導專業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點,我很感謝我所在的這個團隊,也很珍惜這次機會。”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深造兩年后,李亞萍的思想和眼界大開,創作思路有了質的轉變,“創新”成了她此后從事雜技創作一以貫之的方向和原則。“為了賦予雜技以濃郁的時代氣息,讓有著幾千年歷史的雜技更具時尚感,我一直在不停地嘗試雜技的各種表現手段,吸收其它各藝術門類的元素為我所用。”李亞萍認為,要讓觀眾真正喜歡上雜技,節目的可看性和藝術性是非常關鍵的。她作為主創和編導的享譽國內外的雜技劇《天鵝湖》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用雜技結合戲劇、芭蕾舞的形式對世界經典進行演繹,不僅克服了雜技表現情感,特別是表現故事性主題較弱的劣勢,更讓人們對于雜技的藝術性有了全新的認識。而在她組織創作的大型雜技主題晚會《生命·陽光》里,又加入了激光、火焰、LED屏等高科技元素,“雜技的理念必須更新,它不光是肢體技巧,還是一門綜合藝術。”李亞萍說。
上攀藝術高峰 下為基層服務
2007年,38歲的李亞萍迎來了她人生中的又一次挑戰——擔任“戰雜”團長。“當一團之長不容易,與做演員和編導時完全不一樣!”而在此之前她從來沒有過相關的管理經驗,“一下子挑起一團人生存和發展的重擔,壓力相當大。”李亞萍表示,“戰雜”的起點很高,由于獲獎無數、成績突出,1991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了“藝壇楷模”的榮譽稱號,怎樣才能讓這個團隊更加輝煌,是擺在她面前的一個難題。“部隊培養了我堅強的性格,作為共產黨員更要有責任意識、敢于承擔。”倔強的李亞萍說,“我既然接了這個團,就得全力以赴、拼了命也要把‘戰雜’的這面旗幟扛起來。”對外商演、受傷人員安置、演學員的培養、對外交流等等,剛成為團長的李亞萍就遇到了接踵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很多情況都是我第一次遇到,該怎樣處理、解決,只能慢慢摸索經驗。”李亞萍說,她遇到困難也有哭的時候,也有想放棄的時候,但是擦干眼淚后,還是堅定地繼續往前走。
抓事務還要抓創作,在李亞萍看來,對于藝術團體來說出作品是第一位的。“作品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要與時俱進。”李亞萍對新創作的作品有著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作品要成功首先雜技本體的東西要過硬,其次要善于吸收各藝術門類的優長,還有就是突破固有的圈圈,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與世界接軌。”在她的帶領下,“戰雜”推出的《黎族節日》《女子蹬鼓》《心·飛翔——女子軟功》《奔騰——抖杠》《男子頂技》等一系列作品獲國內外大獎,有著200多人的這個團體在迎來了榮譽的同時也獲得了實際的收益,今年《天鵝湖》在國外還有120多場演出,《生命·陽光》也有60多場要演。“戰雜”以它高質量的節目贏得了市場。“上攀藝術高峰、下為基層服務”是“戰雜”堅守了30年的宗旨,在商業演出之外,李亞萍帶領她的團隊積極參加各種“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為基層觀眾和廣大部隊官兵演出精彩的雜技節目,送去問候和歡笑,她說:“只要老百姓、部隊官兵喜歡,我們就會堅持下去。”
“每一個榮譽的獲得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激勵和促進,激勵我把這個團隊帶得更好,出更多高質量的藝術作品。”獲得一系列榮譽的李亞萍卻謙虛而冷靜,她帶著她的團隊將邁向新的征程,相信不久的將來也會帶給觀眾更多的驚喜。
(作者為《中國藝術報》記者)
李亞萍
女,漢族,1969年5月生,中共黨員,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雜技團團長,一級編導。
主演的雜技代表作品有《空中吊子》《定車》《轉碟》《女子大跳板》等,編導的雜技作品有《男女藝術軟功》《春的律動——六人柔術造型》《女子蹬鼓》《心·飛翔——女子軟功》《天鵝湖》等,組織創作《生命·陽光》等大型雜技主題晚會。曾獲法國巴黎“明日”國際雜技比賽“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摩納哥蒙特卡羅國際雜技比賽“金小丑”獎、文化部文華大獎、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編導一等獎、意大利第八屆拉蒂納國際馬戲節比賽金獎首獎、全軍文藝新作品獎和雜技編導獎、法國第九屆瓦茲河谷國際馬戲節金獎首獎等。曾任摩納哥蒙特卡羅國際雜技比賽評委。
榮立二等功四次、三等功兩次。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