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麗:綻放在鄉村的“梅花”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劉胡蘭是剪著齊耳短發,而在現代豫劇《鍘刀下的紅梅》中,她剛出場時卻是梳著一條烏黑亮澤的長辮子,而且不愿意被剪掉,理由是“剪了俺奶奶會難過”。這個生活化的“劉胡蘭”的愛美與稚氣不僅無損劉胡蘭的英雄形象,還深深打動著觀眾的心。她的扮演者就是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團長、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獲得者王紅麗。
“小皇后”賣烤鴨
王紅麗1967年出生于河南一個梨園世家,自幼對豫劇產生了濃厚興趣,1985年從洛陽戲校畢業后進入河南省豫劇二團,工豫劇花旦、閨門旦。18歲時第一次參加比賽就奪得“香玉杯藝術獎”,20歲時主演《春秋配》一劇在河南劇壇嶄露頭角,21歲時以《司文郎》一劇在河南省第二屆戲劇大賽上獲一等獎。由于扮相俊美,演技出眾,嗓音清亮甜潤,她被觀眾稱為“豫劇小皇后”。1989年赴京演出時劇作家馬少波為她題詩贊曰:“陳姿閻韻兩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傳京薊,急管繁弦惜少年。”
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時,令人始料未及的是,1990年王紅麗因故離開了河南省豫劇二團。當時流行“下海”,王紅麗也躍躍欲試,選擇了“和唱戲八竿子打不著的行當”,開起了烤鴨店,而且賣得特別火——兩年之間腰纏百萬,還開了好幾家連鎖店。盡管如此,王紅麗心里并不快樂,那時候她連做夢都在唱戲,可以好幾天不去店里,可一天不練功吊嗓就難受得很。而真正刺激她回歸豫劇的,是一批忠實顧客的聲音:“俺來買烤鴨,就是想聽聽你的嗓子音”;“自從看了你的戲,就喜歡上了豫劇,可惜你不唱戲了”;“‘小皇后’更應該屬于舞臺”……他們的話讓王紅麗意識到:“原來是我的戲迷在捧生意,而豫劇不也是我自己的真愛嗎!我要回到豫劇舞臺!”
雖然當時河南各大劇團都處于低迷狀態,但王紅麗做了個大膽的決定——關掉烤鴨店!把賺的錢全部投入到成立自己的豫劇團中。1993年冬天,王紅麗正式成立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小皇后豫劇團。
重返豫劇舞臺后,王紅麗感到無比踏實,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開團大戲《風雨行宮》和《美女涅槃記》好評如潮,但誰會知道,由于沒有自己的排演場,這兩臺戲是借用電影院做排練場,而且是在電影散場后的深夜排練到次日凌晨……由于劇團得靠演出來維持運轉,所以“一切都要自力更生”。王紅麗告訴記者,為了節省開支,當時小皇后豫劇團從不請小工卸臺裝車,所有的活兒都是自己干,甚至連演員頭上戴的一朵小花也是自己做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劇團成立的第2年,《風雨行宮》從河南演到山西、河北,到達北京時整整演了100場,憑借這部戲王紅麗一舉摘取了中國戲劇梅花獎。
“豐富了人生閱歷,對我經營自己的劇團也有幫助,因為懂得了去考慮顧客的需要。”回顧賣烤鴨的人生插曲時,王紅麗坦言。
吃飯戲和精品戲
“一個劇團,要在演出市場中生存,必須有名角和好戲。”率領河南小皇后豫劇團走過18個年頭的王紅麗對此深有體會。
名角的魅力能吸引大批觀眾,而對于小皇后豫劇團來說,有王紅麗這一個名角兒還不夠,劇團還將辦團和辦學合二為一,先后招收了4批約百名小學員,并花重金下功夫培養有潛質的年輕演員,或送到國內知名院校進行培養,或委以主要角色鍛煉提高。而有了名角兒后,只演老戲是不夠的。為此,小皇后豫劇團18年來共自編自創了20多臺新戲,既有《三更生死緣》《崔秀蓮傳奇》等傳統連臺本劇,也有《風雨行宮》《鍘刀下的紅梅》這樣的精品劇目,共獲省及省以上各類獎項和獎勵80次之多。
“我們的每個劇本都是千挑萬選的,因為得把每筆投資都收回來,必須排一個成一個。”王紅麗告訴記者,小皇后豫劇團排戲不跟風,在創作和排演劇目之前,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調查,根據市場需要和觀眾的欣賞趣味確定劇目生產。劇團所排的戲分為吃飯戲和精品戲兩大類。“吃飯戲可以滿足群眾看戲多樣化的需求;精品戲讓我們立團、打品牌,擴大影響力。這兩者缺一不可。”王紅麗說。比如連臺本戲《三更生死緣》投資較少,故事性強,觀賞性高,一推出就受到老百姓歡迎,是部暢銷的吃飯戲;而《鍘刀下的紅梅》是由著名戲
劇導演余笑予、王豫生和湖北編劇宋西庭關門琢磨劇本,前后修改數次,歷時半年才創作出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在劇本結構、性格塑造等方面具有獨創性的精品戲。
19袋花生的故事
“廣大農村是地方戲曲最大的市場,農村才是我們真正吃飯的地方;要想使劇團生存發展,必須從開發農村市場入手。”王紅麗說,小皇后豫劇團從建團開始,就確立了“服務農民,服務基層,走平民化道路”的辦團宗旨。而選擇了基層,就意味著選擇了艱苦。基層的演出條件較為簡陋,絕大多數是露天舞臺,小皇后豫劇團經常在四面透風的舞臺上打地鋪睡覺,夏日的蚊蟲叮咬,冬天的風霜雨雪,他們都深切體會過。有一個酷熱的夏天,小皇后豫劇團在基層演《秦雪梅》,扮演秦雪梅的王紅麗以精彩演出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但當王紅麗在掌聲中走下舞臺時,卻一下摔倒,將近20分鐘后才蘇醒過來,后來被醫生診斷為重度中暑……“出門一身棉,回來一身單,過年不在家,在家不過年”,正是劇團演藝生涯的形象寫照。
18年來,小皇后豫劇團90%的演出是在農村輾轉奔波,他們歷盡艱辛、跋山涉水、走鄉串寨,給農民觀眾帶去了他們喜聞樂見的戲曲,活躍了農村的文化生活。有一年,距開封很近的尉氏縣赫寺村村長見到王紅麗說,“真的想請你們來我們村唱戲,但現在錢老湊不齊”,聽到這話,爽快的王紅麗立馬對他說:“我們不要錢,免費為你們演4天,讓大家高興高興!”4天7場演出讓赫寺村的村民興奮得像過年一樣,離戲臺較遠的還開著小拖拉機載著一家子來看戲,戲臺前的空地上黑壓壓的滿是觀眾不說,就連周圍的樹上、房上也都爬滿了人。農民看豫劇,往往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場演出后,演員要再來段清唱。為了讓觀眾過足“戲癮”,王紅麗總是帶頭一段又一段地表演,直到他們呼“過癮”為止。戲演完后,小皇后豫劇團要離開的時候,鄉親們竟扛著麻袋,硬是要把19袋花生裝到劇團的車上。劇團堅決不要,可村民們圍著車不讓走。“舞臺是觀眾用心搭起來的,咱們要掏出心窩子為老百姓唱戲。這盛情難卻的19袋花生是我一輩子難忘的珍貴記憶。”說起這些,王紅麗仍感動不已。
就是憑著這種服務群眾的真誠,小皇后豫劇團在老百姓中樹立了良好口碑。就拿今年6月份在陜西安塞演出的事說,當時劇團還沒到目的地,那里的200多名村民就敲鑼打鼓地在路口迎接。18年了,王紅麗以年均400余場的演
出率團巡回在豫、晉、冀、魯、皖、蘇、粵等省的廣大農村和工礦,迄今巡回演出6000余場,觀眾多達3000萬人次,劇團還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特別貢獻獎。
“臺上一棵菜,臺下一家人”
“臺上一棵菜,臺下一家人”是小皇后豫劇團倡導的集體精神。“臺上一棵菜”喻指劇團成員在舞臺上像包心菜一樣,以戲為中心相互配合;而“臺下一家人”更是名副其實,因為小皇后豫劇團管吃管住,團里的人一年中至少有9個月是在一起工作、生活,整個團就是一個大家庭,必須相親相愛。
為了讓劇團充滿活力,王紅麗打破大鍋飯,引進競爭機制,實行全員聘任合同制,在分配上根據演員藝術水平高低、貢獻大小、劇團收入情況,合理拉開檔次,提高了劇團成員的積極性。
經過18年的發展,小皇后豫劇團從名不見經傳的民營劇團成長為一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劇團,資產也由當初的1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萬元,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之所以獲得“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王紅麗說“大概是因為常年為老百姓服務,也排出了不錯的作品”。作為全國戲曲界民營院團當中唯一獲得“二度梅”的演員,王紅麗不僅帶領劇團積極開發廣大農村戲劇市場,在市場競爭大潮中闖出了廣闊舞臺,她本人仍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進取,一年演250場戲,被老百姓稱為“活在舞臺上的梅花”。“再多排兩出代表戲劇,繼續往梅花大獎奮進,還要把戲劇拍成電影。”說起未來,王紅麗激情豪邁。
(作者為《中國藝術報》記者)
王紅麗
女,漢族,1967年11月生,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團長,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一級演員。
主演的豫劇代表作品有《司文郎》《風雨行宮》《美女涅槃記》《抬花轎》等。作品和個人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中國戲劇梅花表演獎二度梅、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金獎等。
創辦全國首家省級民營劇團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常年堅持帶團到河南、山東、安徽、山西等省份的工礦、農村演出,小皇后豫劇團榮獲中宣部、文化部“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特別貢獻獎”。被評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河南省先進工作者等。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