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獎是文藝評論介入文藝創作現場、推動文藝繁榮的重要手段。專業協會組織怎樣更好地發揮專業評獎的導向和促進作用,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舉辦的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比賽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鑒。
身處音樂評獎遍地開花、熒屏音樂類比賽和選秀節目奪人眼球的生態之中,金鐘獎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準自身定位。在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徐沛東看來,“金鐘獎是比賽,音樂選秀是節目。”一位專業人士的評價更是簡潔明了:美聲、民族唱法“青歌賽用‘麥’,金鐘獎不用‘麥’”。第九屆金鐘獎聲樂比賽的現場就一律用鋼琴伴奏,不使用麥克風和音響,摒除外在因素對聲音呈現的影響。
以純粹性贏得了口碑,以專業性打造了權威,而如何用好獎項的權威性,更好地發揮引導作用,是國家級文藝獎項所肩負的更為重要的責任。中國音樂金鐘獎承載著發展中國音樂的導向意義和文化責任。第九屆金鐘獎在賽制上的幾個新變化體現了這個特點:首次設立民樂組合單項評比及新作品演奏獎,賽場上演奏的民樂作品80%系新作;聲樂比賽美聲組第一輪復賽時必須演唱中國歌曲,既考驗演唱者的原創性演繹,也借此推廣中國作品;設立鋼琴與弦樂重奏比賽,培養樂手的協作精神。
“不能因為獎項是國家所給的資源就可以高枕無憂,金鐘獎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徐沛東指出。近年來金鐘獎嘗試多種模式的呈現形態,正是基于密切公眾、提升社會影響力的考慮。落戶深圳并在深圳衛視播出的金鐘獎流行音樂比賽,此番就有非常亮眼的表現。不回避公眾的目光,才談得上真正的引導力。專業評獎若一味頑固守舊,失去社會關注,成了小圈子里少數人的自娛自樂,那將背離評獎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