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這種文體,以“短、平、快”的特點登上文壇,獲得“文學輕騎兵”的美譽。時過境遷,在當前背景下重新打量,它還是文學隊伍中的一支“輕騎兵”嗎?
10月21日上午,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聯合舉辦的2013年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在江蘇省常熟市閉幕。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暉在發言時表示,網絡和電視信息傳播的迅速與公開,使常規思維中報告文學作為“文學輕騎兵”的新聞報道功能大為弱化。
除了外在的客觀因素,報告文學創作自身存在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弱了這支“輕騎兵”的戰斗力。與會者對此進行了全方位梳理,以求促進報告文學創作邁上新臺階。
不應做真實事件“搬運工”
真實性是報告文學創作的一條基本原則,不容動搖。但如何理解文學創作上的“真實”,則需要清醒的思考。
“談報告文學的真實性,需要考慮什么狀態下的真實性。”報告文學作家蔣巍認為,報告文學創作要擯棄和突破照相式的真實,追求有用的真實和彰顯作家個性的真實。
“還是那句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報告文學作家要把主體性、情感、想象力從僵化的真實性中解放出來。”蔣巍說。
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看來,報告文學創作不是真實事件的“搬運工”,從這個房間搬到隔壁房間,而是要融入作家的主觀感受,呈現出作家的主觀表達,“通過對真實事件的講述,發表個人意見,再表達對世界和社會的看法”。
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表示認同。他說,作家對事件進行采訪、調查的過程猶如冶煉,最終出來的產品不應該還是礦石,而應該是鋼鐵。也就是說,作家要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現在的問題是,不少人把礦石涂上各種各樣的顏料,拋向市場,結果品質連原來的礦石都不如”。
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表示,報告文學作家要吃透自己所掌握的素材,這是一個孕育、生產的過程,身心就是一個熔爐,將素材錘煉成文學作品,“報告文學的創作,就像把糧食釀成美酒,需要發酵”。
“把‘我’擺進去,讓讀者順著‘我’的情感走。”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何建明也著力強調報告文學創作的主體意識。
語言粗制濫造廣受詬病
目前,報告文學創作在語言上的粗制濫造廣受詬病,已經成為這個文體健康發展的一個瓶頸。
常熟理工學院教授丁曉原特別強調“敘事之美”,即報告文學作家要有良好的語言態度,對語言要有敬畏之心,形成個性化的敘事風格。
“大漠落日像一塊燒紅的鋼鐵漸漸黯淡。”“大漠月夜,一條繩子串起來的盲人般的軍隊在大漠上行進。他們衣衫破爛,肩頭染紅,手腳上全是傷痕和血泡;他們臉色漆黑,膚色漆黑,眼前更是一片漆黑;他們卻扯著嘶啞的嗓子齊聲高吼:‘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蔣巍在分享創作經驗時,談及自己創作的《致以共和國的敬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昨天與今天》,激情朗誦了其中的兩段表述,引發與會者的陣陣掌聲。
“那種用尺子量出來的語言,那種戴面具一樣的語言,不屬于文學,當然也不屬于報告文學。”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主任梁鴻鷹說。
他認為,盡管報告文學與新聞報道存在著關聯,但報告文學語言應該和新聞話語有所區別。新聞話語可以重、深、高,力求準確,但報告文學的語言有必要細微、柔軟、溫暖一些。
在王暉看來,當前報告文學創作在語言上存在粗糙化傾向,在修辭方式上缺少文采、美感和蘊藉,新聞式表達居多,甚至成為通訊、先進事跡介紹、廣告宣傳文本的山寨版。
面對現實不能裝聾作啞
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是報告文學具有社會價值的一個法寶,如何錘煉報告文學的思想光芒是與會者集中探討的話題。
在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張勝友看來,報告文學創作不是對社會現實的簡單記錄,創作者需要具備宏觀意識,心中不僅要有歷史長河的激蕩,也要藏有絢麗的時代畫卷。
報告文學作家李鳴生發現,不少的報告文學創作存在概念化的傾向,“往往還沒有到現場,就已經預設了一個主題,帶著概念去寫,整個采寫過程就是為了印證這個概念”。
國家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黨委書記、報告文學作家李青松表示,報告文學的思想是否深刻,取決于作家對問題的認識深度。但思想的表達是要靠作家用文學手段,對人物故事的敘述或者對事件的剖析呈現出來,而不是貼上去的,也不是勾兌進去的。
同時,他也提醒道,當前部分報告文學創作過于追求思想性,“太滿了,滿得都溢出來了,就像啤酒的泡沫一樣”。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作家黃傳會認為,報告文學作家要有沉潛到生活底部的功夫,“必須走出書齋,去直面現實生活,體察人民的愿望,把握群眾的需求。這也意味著報告文學作家不應該逃避現實、回避矛盾,不應該裝聾作啞,社會責任感是最基本的擔當”。
何建明認為,報告文學應該以自己獨特的文學表達方式,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他寄語報告文學作家在作品創作初始階段就要端正文學態度,提高作品的社會性、文學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