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組成中國傳統文明最核心的部分,我們以此為自豪,然而,在此虛化的符號之外,真實的儒教、佛教、道教在當代的生存狀態到底是怎樣的?大概思考過的人并不多。同樣,在包羅萬象的文學作品中,對傳統文明的價值傳承是有所體現的,而真正關注到信奉儒釋道的群體與個體的作品很少。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點宗教的文化意識,是很難支撐這個民族的長久的生存發展的。”在山東省作協副主席趙德發傳統文化題材作品研討會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何建明如是說。他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據說中國有3億人信教,但是有一大半對宗教的認識有偏差,因此,如何真正認識和了解宗教思想和傳統思想就變得極為重要。
宗教題材并沒有產生很多的文學作品,原因何在?長江出版集團北京圖書中心總編安波舜認為,很多人想去寫宗教題材,但是寫完之后發現不是那么回事,因為這些作家缺乏解剖宗教的技巧、理念與人文意識。“讓一個窮人寫富人,他寫不了,窮人寫窮人可以,因為他有同感。為什么我們這么多年沒有偉大的作家,偉大的作品,我覺得信仰是很大的問題。”他認為,有些作家寫作過于注重某種理念或某種意識形態上的東西,故而寫不好,要想寫好宗教信仰題材,心里要有一盞明燈,如果沒有這盞明燈,你寫出來的東西照不亮黑暗。
在這個意義上,山東省作家趙德發的傳統文明三部曲《君子夢》《雙手合十》《乾道坤道》就彰顯出其獨特價值。這三部長篇小說分別對構成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的儒釋道文化進行了深刻剖析,關注它們在當下世俗化的社會現實中的生存發展現狀與困境,對儒釋道未來發展進行深入思考。評論家們指出,《君子夢》探討儒家思想的世俗實踐及其命運;《雙手合十》是中國內地第一部全面展現當代漢傳佛教文化景觀的長篇小說,以佛門寺院為主要敘事空間,反映市場經濟和世俗化浪潮對僧俗兩界的影響;《乾道坤道》也是當代第一部全面呈現道教發展和道士生活的長篇小說,以傳統道教與當代生活的相互滲透、道教文化與現代科學的彼此對照作為線索,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和人類的生活目的發出質疑。這一系列作品均在現實批判、宗教關懷和歷史反思之中,蘊含著關于生存意義和人生境界的獨特思考。
“中華民族有一套獨特的文化基因,它體現了文化肌理,彰顯著文明印跡。”執著于傳統文化的趙德發這樣說,在他看來,中華民族的文學是由多條文化線索凝成的長繩,兩千多年來,儒釋道這三條文化線索影響深遠,那么這條長繩優在何處,劣在哪里,在偉大社會進程中有什么樣的作用,都需要探討,因而寫就三部作品。為了寫作,趙德發尋訪了無數道觀寺廟,與和尚道士同吃同住了解他們的生活,親自體驗修行的各種方式,同時精心研讀儒釋道相關典籍,用十幾年時間雕刻出這三部小說。
“趙德發是一個被嚴重低估了的作家。”評論家孟繁華曾對張清華多次這樣提起。評論家賀紹俊與李掖平同樣這樣認為,他們指出,很多作家不由自主跟著熱門題材亂轉,而堅守純粹文學寫作的人卻可能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這種創作文本表達道德焦慮的這種做法存在誤解,被誤解為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實際上在瞬息萬變的浮躁社會里,這個不變的根基才是最可貴的。正因為趙德發是一個不追逐時尚的作家,作品的價值不會一下子呈現出來,因而作品經典化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趙德發作品對于儒釋道的全面闡釋完成了中國當代抒寫在廣泛性社會人生中一個向來少有人問津的空白地帶,給人們敞開了一種宗教和現實人生高度纏繞、密切交集的可能性,也讓人們看到知識分子為天地人生的胸懷。
在宗教場所逐漸被旅游產業商業化、世俗化的當下,信仰缺失,價值迷茫,人們對宗教的認識也隨之出現偏差,影響到傳統文明的繼承和傳播。文學是人學,關注社會的方方面面,文學作品切實關注宗教在當代社會的生存處境、關注傳統文明和人類命運,也是作家的重要責任,恰似點一盞燈,照亮一方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