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處公園里,一位老人正坐在代步車上閱讀。資料照片
北京的一處住宅樓前,老人們正在扭秧歌。資料照片
2013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2億,而“人活七十古來稀”也已成為歷史,長達幾十年的老年生活如何安排,既是老年人個人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全社會都需要關注的大問題。
老齡化、高齡化,如今已經成為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如此之多的老年人在幾十年的生活中做些什么,盡管人人都在提問,大家都在關心,但面對我國老年生活千差萬別的現狀,似乎很難有一個定論。
老人各有各的活法
走進不發達的農村,留守兒童的背后就是留守老人,他們既要代替出外打工的下一代去耕種土地、喂養牲畜,還要看管下下代。而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發達地區,農村已經城鎮化,外來打工者成為年輕人口的主力,當地老人則擁有一份自己的閑暇。江蘇蘇州吳江區過去是吳江市,再往前叫吳江縣,曾擔任多年文化館館長的沈泉生現在自己也已經進入老年,他自豪地說,我們老年人生活很豐富,聽評彈、釣魚、攝影、書法、繪畫、旅游、帶孫子,可以說是在安度晚年。
與農村一樣,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也常常以照看孫子孫女為主,由于人口流動頻繁,出遠門去承擔照顧下下代責任的老人越來越多。貴州遵義的退休教師齊叔莊遠離家鄉,來到北京幫女兒照看外孫,而自己的老伴則在家里照顧90多歲高齡的老父親。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是,我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全國失獨家庭已經超過百萬個。北京的劉斌夫婦,兒子因腦出血已于多年前去世,60多歲的老兩口其實是失獨家庭里心態最積極的,妻子每天踢一小時毽子,劉斌則學會了玩電腦,喜歡上QQ群聊天。不過,多數失獨家庭并沒有如此“想得開”。
旅游,是當今我國老年人日漸看重的一項生活,國內游、國外游,讓很多從前沒時間享受世界風情的老人在晚年大開眼界。河南洛陽的退休工程師徐嵐文已經80多歲,退休前從未出過國,老伴在世時,兩人一起看護孫子孫女,老伴過世后,下下代也長大了,她開始四處旅游,憑借年輕時學過的英文、俄文、日文,游歷了許多國家。然而,旅游在日常生活里不可能成為主要內容,因為旅游需要不小的開銷,而老年人出門也不宜過于頻繁,所以,家門口的歌舞活動成為全國多數老年人的最愛。
北京大興區龐各莊瓜香橋的西北角有一片小空地,鄰近社區、村莊的老年人每天傍晚都在這里聚會跳舞,熱鬧非常,一直要跳到天黑。多年來,如瓜香橋這樣的景象已經遍布全國各地的城鄉,在公園、花園、廣場,甚至街頭巷尾的任何一片空場,傍晚都會聚集著中老年人,他們唱歌、跳舞、彈奏、演戲,有的水平不亞于專業,還有些退休的專業人才成為這類聚會的組織者?!叭珖烤褂卸嗌龠@樣的聚會,根本無法統計,估計是個極其巨大的數字,純粹屬于自發,都是自愿?!蔽幕抗参幕靖彼鹃L、中國群文學會秘書長陳彬斌說。
文化與生活需要協調
我國各階層老年人千差萬別,收入的高低,文化修養的差距,年齡段的差別,家庭、職業和子女負擔的不同,個人愛好的差異,使老人們的生活千姿百態。既有如百多歲學者周有光、90歲高齡的作家袁鷹那樣筆耕不輟的,也有60出頭就每天看電視、玩麻將的,還有一把年紀仍然全身心撲在后代身上,天天起早貪黑送孫子孫女上學下學、做飯、打掃屋子的,更有依然下地干活的。
老人們的生活,其實并不能完全歸自己掌握,收入偏低,孫子孫女需要照看;文化水平有限,從年輕時就沒有養成愛好和情趣等等,這些原因,讓老人的生活常常不能順著社會所期待的那種健康、有益、豐富的方向發展。一些文化館館長也反映說,目前各地的文化館和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場所,仍然缺乏專為老年人提供的設施,結果,老人坐在那里打麻將成為常態,還有很多不發達地區,社區、鄉村至今不能為居民和村民的文化活動提供應有的器材、場地和經費,其中自然也包括老年人。
近年來,公園、廣場的歌舞聲嚴重擾民,正成為媒體和城管部門關注的焦點,其中有許多就屬于老年人的文化休閑活動。現在越來越多的樓房建在河畔、湖畔、公園附近,而老人的晨練與傍晚歌舞聲又非常吵鬧,使上班族頗有怨言;許多老人一大早與上班族擠一趟公交車趕去參加各類健身聚會,也令公交男女心生不滿。齊叔莊老人近些年愛上了合唱,天天趕去參加排練,而女兒則希望父親能把時間多放在外孫身上,于是,矛盾時有發生。像這樣因父母的個人偏好而導致的家庭矛盾,在全國也不少見。
老人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動,而這類的活動需要場地,有人提出設置專門場地供老人娛樂,以免影響其他居民,可這樣的場地往往遠離社區和村莊,老人未必有興趣。這些,都讓老人的文化愛好與社會現狀出現諸多不協調甚至不相容的地方。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賈旭東認為:進入老齡階段之前,很多人不能將自己的理想和所從事的工作很好地結合起來,所以常常只為工作而忙碌。進入退休年齡后,按理說應該進入個性自由發展的黃金期,有充裕時間來實現自己的愛好,但各種環境因素卻讓他們十分被動。所以,作為非老年的社會成員,要轉變觀念,不能把老人僅僅看作是一個被動的、需要照料的客體,而應該視為積極的主體,要為他們創造條件去實現他們的文化追求。為了他們,其實也是為了自己,因為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看電視時間超長不利于健康
8月下旬,第十五屆全國老年合唱節在河北承德落幕,來自全國各地的55支合唱隊參賽,氣勢壯觀。也已經成為老年人的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田玉斌一直關注老年合唱的發展,他認為,老年人的生活中最需要的是文化活動,文化活動可以讓日漸孤獨的老人增強橫向聯系,給生活帶來值得期盼的目標,還可以增加積極向上的心理因素,擴大狹窄的想象空間。比如現在老年群體中盛行的合唱和舞蹈,就可以讓老人每天處于活動的狀態,有利于身心健康。
據統計,全世界的老年人用于文化活動的平均時間占比最高,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是因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經大于物質需求,時間也日益充裕,過去的業余活動都一一變為了主業。加拿大65歲以上的老人每天至少花3小時看電視,明顯超過其他年齡群體;英國老年人每天看電視與讀報紙的人數比例要高于其他年齡群體;意大利對260名67歲至91歲老年人所作的調查研究表明,傳媒接觸是他們最常進行的消遣活動,而美國老年人則將40%以上的閑暇用于看影視、聽廣播、閱讀與欣賞音樂。
在我國,由于收入和習慣的原因,看電視在老年人的文化享受中明顯偏高,遠遠超過唱歌、舞蹈、運動、閱讀、游戲、出門看電影等。一項數據分析顯示,看電視是我國老齡人口最主要的文化活動,再往下才是散步、跑步、游戲、交流和閱讀書報刊,看電視以外的所有文化活動平均每天所用時間還不足5分鐘,與看電視相比,這些活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看電視時間超長,對體力、視力都不利,年紀越大越有可能損傷老人的身體健康。
賈旭東認為,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內容,改變老年人偏愛在家看電視的習慣,首先要滿足老年人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目前,基層文化設施還無法有效地為社會各個層面服務,尤其是大量的老年人。所以,國家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時候,特別是在基層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當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些設施在老年人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假如大量設施與老年人的生活特點不符,就有可能造成浪費,因為這些設施的使用群體中,老年人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