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學生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留下“到此一游”的事情,讓這個周末異常不平靜。
“人肉搜索”一如既往地犀利,“丟臉丟到國外”、“丑陋的中國人”的指責仍然是那么地刺耳。包括孩子的痛悔和父母的道歉,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共識的基礎上: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在文物上刻字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既然大家都知道這不文明,那么我們的態度就都是一致的:這種行為要去譴責,要去反思。譴責與反思的目的,是消除這種不文明。
刻字的確實是小丁同學,他由此就成為了部分人口中“民族的恥辱”。但是這種畫刻“到此一游”的行為之普遍,在國內景點里已經司空見慣到大多數人視而不見的地步了。一個未成年的少年,能否就能以一己之身,為這一普遍的不文明行為“買單”?如果說一開始,“人肉”出小丁同學來,還是一個基于義憤的行為,而且這一“人肉”也帶來了父母道歉的積極成果,但是后來,關于這個孩子的隱私一條條被挖出來,網絡上的惡語謾罵如潮而來時,我們不得不對這樣的深度“人肉”和謾罵表示遺憾:這已經脫離了文明而正當的方式,已經同刻畫古文物一樣,成為了不文明的行為。這些行為,何嘗又不是在一個孩子的還相對稚嫩的內心里,深深地、用力地、洋洋得意地刻下“到此一游”四個字呢?
批評小丁的行為,反思國人“到此一游”的文化基因,都可以。但揮動“道德身份”大棒,惡意猜測“他的父母一定是有地位的人”不妥,用黑客手段入侵他就讀的小學更不對。這很容易變成傷及無辜的行為,很容易成為道德高地上的狂歡,正人卻不正己。而因為此事發生在國外而愈添亢奮,更是容易陷入民族自卑的漩渦:事實上我們的記者昨天就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發現了日語、英語、韓語各版本的“到此一游”。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小丁一夜痛哭,我們應該鼓勵他坦然而勇敢地站出來親自道歉。如果他跨過這道坎,那么這件事對他的成長來說,裨益無疑將會超過損失。這是從個人來講。從社會來講,“到此一游”事件并不是徹頭徹尾的壞事,可以當作一個文明行為大討論的契機。我們應該放過具體的個人,采用文明的方式來討論這一現象,思考如何用法律的、文化的以及其他一些現代社會具有的文明手段,來消除國人內心里那根深蒂固的“到此一游”文化;如何像最先貼出這個事情并為同胞的表現“深深痛心”的那位網友一樣,從痛感、恥感里敲響內心的警鐘,提升我們自身的素質!
譴責、糾正不文明的行為,必須以文明的方式來進行。唯此,每一個不文明的事件,才能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而不是讓不文明事件中的負能量無限發酵。(揚子晚報評論員 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