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微博、微信,收到群發的拜年祝福,回還是不回?總覺得這一聲“春節好”,似乎缺了點什么。近年來傳統的拜年文化,基本上被高科技提供的這種短信、微博、微信主宰,科技力量給人們提供了復制的功能,人們利用這種技術無數次你來我往無節制地復制群發,但是,這些短信、微博、微信的內容,卻大都是同質化的。枯竭的拜年創意、貧乏的祝福語言,沖淡了祝福的真情,很少再有心靈和心靈的交流,更缺乏精神情感的溝通,我們的思想、情感,正在被技術化、物質化、工具化。語言是心靈里生長的東西。但我們的現實卻是,高科技制造語言,網絡流行語成為我們文化中的核心……高科技力量的強大,人文精神、文化心智的衰退,這是技術的時代取代美學的時代。我們很多人之所以被“數字化年俗”左右,甚至糾結于是否要回復群發問候,是因為技術突破了空間限制,卻制造了情感隔膜。春節的年味來自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拜年的儀式感并非一句問候語,而是小到一家人吃團圓飯,大到一個國家集體看春晚的心態和氛圍,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期間,人們更需要多見見面、多說說話。技術可以模擬交流的形式,卻無法取代情感互動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