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核準備案博物館有3589家,另據媒體報道,每年仍以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每3天多就有一個博物館誕生。這種“大躍進”式的博物館建設隱憂重重。最大的隱憂恐怕是,熱熱鬧鬧建設,冷冷清清運營,讓巨額投資“約等于”打了“水漂”。比如山西晉城博物館,10年前投資3887萬元建成,曾是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展覽的“二級博物館”,如今卻有兩年多時間處于閉館狀態(tài)。可以說,各地博物館普遍存在只重建設、不重后期運營管理的問題,也有貪大求洋、不切實際、利用率低等問題,博物館成了裝點門面、扮靚政績的擺設。試想,假如將3887萬元用于改善民生,又該給老百姓帶來多少實惠?要想通過建設博物館,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要想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公眾的“精神休憩地”,就不能重硬件、輕服務,更不能只考慮將它建成自己任期內的形象工程;而且要熱情不要狂熱,既要“建得起”,又要“養(yǎng)得好”。數量固然重要,質量才是生命力所在,謀定而后動,建設一批能長期良好運行、發(fā)揮文化熏陶功能,有著豐富文物藏品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博物館,才是民眾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