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人民日報》連續發文反對浪費,CCTV《警惕舌尖上的浪費》引關注
【觀點】不科學的資源配置正是文化產業建設上的浪費,理應堅決遏止
近日,《人民日報》連續發表評論員文章反對浪費之風,而CCTV播出的《警惕舌尖上的浪費》也讓人觸目驚心。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構建節約型社會也是我國政府近年來積極倡導的發展方向。現在“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再一次成為了全民口號。而在文化產業建設方面同樣需要大力提倡這一風氣。有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園區還不到500個,現在這個數字卻已經突破了10000,增長速度可謂驚人,但其中只有不到10%的園區能夠實現真正盈利,超九成處于虧損、經營困難的局面。那么,這些動輒上億的文化產業投資造成的資源浪費是否也有悖勤儉節約的精神呢?文化產業建設上的“鋪張浪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自文化產業逐步被確立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全國各地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也漸成燎原之勢,每個城市幾乎都有一家或多家文化產業園區,就連許多縣和鄉鎮也開始建設或籌建。現在只要在百度新聞上打上“文化產業園”這個關鍵詞進行搜索,就能看到層出不窮的全國各地關于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的最新消息,各色名人文化產業園、歷史文化產業園、城市特色文化產業園、創意文化產業園令人眼花繚亂,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問題,最嚴重的就是同質化嚴重,火爆的背后是慘淡的現實——多數不能實現盈利,細加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文化產業園區的開發往往和地方政府突出文化產業政績的意志捆綁在一起,他們求快心切,沒有對文化產業進行深入認識和周密規劃就開始大興土木,從而變成了“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從而導致后續問題增加,或建設緩慢、或門庭冷落,這樣的文化“產業建設”顯然與國家倡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初衷背道而馳。
文化產業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不能只看數量和規模,更應該注重內容與實效。我國的動漫產業年產量高達20多萬分鐘,但在世界動漫總產值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相比較日本卻以年產10萬分鐘左右的產量,就創造了半數以上的世界動漫總產值;再比如一部好萊塢生產的90分鐘的動漫電影《功夫熊貓2》帶來的效益等同于我國數萬分鐘動漫作品的總和。因此,內容與實效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只唯數字、只看表面,不會帶來文化產業的真正繁榮。同樣,文化產業園區的興建,不僅在于區域的物理集聚,更在于內部的化學反應,能夠真正帶來文化產業效益才是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的價值所在。
相對于“舌尖上的浪費”,文化產業在資源配置上的浪費也許在感官上沒有那么觸目驚心,但對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造成的傷害卻不可估量。反對文化產業建設上的“鋪張浪費”不是給文化產業發展潑冷水、要求減少產業投入,而是真切地希望地方政府在投資開發文化產業園區時,首要考慮的不是對硬件設施的扶持政策或“門面”需要,而是考慮優化軟環境和園區本身的文化產業鏈完備,考慮論證是否能夠真正帶來產業效益,最終因地制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成由勤儉破由奢,浪費之風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阻力,而不科學的資源配置正是文化產業建設上的浪費,理應堅決遏止。其實小到生活的衣食住行,大到產業的資源配置,都應“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足進步,文化產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