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甄嬛傳》將進軍美國主流電視臺
【觀點】從76集篇幅被壓縮至6個電視電影,對其效果我們有理由存疑
《甄嬛傳》將被重新剪輯為6個電視電影進軍美國主流電視臺遭到廣泛質疑。不可譯性在翻譯界的爭論由來已久,語言學派的翻譯理論家卡特福特將不可譯性歸納為兩大類別“語言的和文化的”,僅從這兩方面看“甄嬛旅美”,就已值得深思。
就語言講,《甄嬛傳》半文半白、從容溫婉的臺詞,確是彰顯中國語言的勁道。無論源于對現實生活行將消逝的文言語辭的祭奠,還是有些許紅樓情結作祟,當下與傳統文學日漸疏離的青年群體,都很容易對這種充滿陌生感卻似曾相識的彈性語言莫名親切。這也是“甄嬛體”之所以橫空出世、風靡流行的原因所在。沉潛在人們心底的傳統文化因子被這樣的語言不時地撩撥著,難免一朝被擄獲。
然而這樣的語言譯作英文而不失其韻,恐實難如愿。語言的不可譯性,不僅包括譯語找不到與原語文本相對應的形式特征,更源于許多譯語與原語內涵的不對稱性。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距離是難以逾越的。《環珠格格》走出國門鬧出的一路笑話可見一斑。《甄嬛傳》異國之旅,即便不見得會如網友調侃的被誤解為“一群女子爭奪交配權”般露骨粗俗,也保不齊能被理性的西方人解讀成一群女人爭奪一個男人的情感故事。
文化上,文藝作品生成于民族根源與時代精神的土壤,面對《甄嬛傳》,在已有的中國文化熏陶與認知下,我們可以宏觀地為那個時代解碼,也可微觀地領略風韻。沐浴在自有的文化中,我們可以自由切換自己的視角。而對于無法化解語言障礙的西方人,剝落精良考究的服飾、華貴富麗的陳設,以及中國文化盲點可能屏蔽掉的文化內涵之后,除了無處不在的毒藥、不堪一擊的愛情、乏善可陳的友情、欲望對人性的摧殘和權力對情感的肢解,《甄嬛傳》還能給外國人留下些什么?我們能借此輸出些什么價值觀?留下哪些文化符號?
正如電影《紅高粱》,假如外國觀眾不能從中國民族整體視野中讀解其內蘊,就只能讓多少西方人將目光落在“我爺爺”赤條條對著酒壇子里撒的那泡尿,只在記憶里殘存野合的狂蕩和“剝皮”的慘烈。幸好莫言的諾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醒西方人重新解讀曾經定格的目光,然而又有幾個莫言能去代我們清理沉淀在異國思想中的中國文化殘渣?
可以說,甄嬛能攜眾“小主”進軍美國,本是極好的,只是怎得讓這般理性的外國人看得懂?真真叫人擔憂個緊。并非說文學不能譯介,電視劇移去國外,成功的案例也是有的,但從原來的76集篇幅被壓縮至6個電視電影,對其效果我們有理由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