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想還是先拍之間,我們還是應該選擇放慢動作和機器,多做思考和準備,讓腦袋動在手的前面,而非相反。攝影是瞬間的藝術,但可別讓攝影創作變成了瞬間的事情。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鳳凰國際攝影雙年展的一場攝影論壇上,一位攝影師提出一個引人思索的話題:以前,用膠片的時候,攝影師很珍惜每一次拍攝機會,都是先想好了才按快門;而現在不一樣了,有了數碼技術作支撐,一些攝影師通常選擇先按快門高速連拍,轉眼之間就可能已經有十幾張照片出來了,然后再從這些照片中選擇自己中意的。請注意,他在這里并非強調膠片的昂貴,更不是夸獎數碼技術的優越,他是想提醒現在的攝影人,在先想還是先拍之間,我們還是應該選擇放慢動作和機器,多做思考和準備,讓腦袋動在手的前面,而非相反。
的確,眼下時時可以看見這樣的“攝影景觀”:一堆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人,圍著一個特定場景,特別是類似于民俗表演這樣的事先安排好又頗具觀賞性的活動,推推搡搡間狂按快門,“狂轟濫炸”的聲音甚至頗為壯觀,但其實其中一些人在拍攝中根本沒有細想,或者說在他們看來沒時間想,還是先拍下來再說。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他們看起來似乎“最能出片子”的場合下,我們看到的卻是大量大同小異的圖景,有價值的好片子實在是少之又少。為什么這么快的速度,卻出不了相應好的作品?在一個“影像泛濫”的時代,這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個視覺文化專家開玩笑地說,把一臺相機調到自動拍攝狀態,給一條狗掛上,狗也能拍出好照片。但是,那也僅僅只是好照片而已,卻絕對不能算作“它”的好作品。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用心,再好的機器和技術,也只是一個單純的記錄工具罷了,而不能成為一種表達方式。
一位“荷賽”獲獎者更進一步認為,攝影是有侵略性的,它是獵取和揭秘隱私的藝術。在各種藝術形式中,攝影因其直觀特性、因其傳播特性,這一點尤為突出。一個攝影師要學會控制攝影的這種侵略性,就要心懷敬畏之心,既對被攝者,也對攝影這件事本身。只有用心去接近攝影對象,用頭腦去思考攝影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急于按快門,才有可能出好作品。
因此,攝影是瞬間的藝術,但可別讓攝影創作變成了瞬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