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我們依然記得“網絡江湖”不斷上演的一幕幕審丑鬧劇:一脫成名、一罵成名、一丑成名者前仆后繼;公眾場合中的粗俗言行屢見,粗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社交名片;社交生活中稱兄道弟,諂媚奉承屢見不鮮,利益關系、利害關系、短期行為成為目前一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
新年當有新氣象,重拾文明禮儀刻不容緩。如何醫治與矯正這種當代社會病?離不開對中國禮儀文明的重建。首先,需要政府部門率先垂范,謹慎地規范自己的禮儀生活。《管子》曰:“小禮不謹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禮,不可得也。”其次,對社會公眾來說,講究禮儀要從具體的儀節開始,從“小禮”入手培養自己的禮儀情感與禮儀行為,也就是說,要不斷積蓄正能量,才能最終壓制抵御邪氣,實現禮儀文明的目標。
中國曾擁有高度發達的禮儀文明,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禮儀文化影響至制度、器物、行為、觀念、心態等各個層面;禮儀在傳統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誕生有禮、成年有禮、婚慶有禮、壽誕有禮、喪葬有禮,相會有禮、送別有禮、宴請有禮、饋贈有禮、歲時有禮、邦交有禮、祭祀有禮。溫情、莊重、文明是中華禮儀的優良傳統,我們的人生因為有禮充實而自信,我們的家國因為有禮而享譽世界。
然而,這一禮儀傳統曾一度失落沉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發生巨大改變,中國人在抵御外侮與內部社會調整過程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在持續大半世紀的歷史動蕩中,中國民眾常常在生死的底線上掙扎,禮儀成為社會生活的裝飾品,禮儀文化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在西方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我們社會的精英人士對傳統的認知發生重大改變,他們多致力于沖擊傳統禮儀,比如推行公歷,廢止傳統節日,改良人生禮俗等。還有一些人以激進的口號與行動,破除中國固有的禮儀傳統,如“文革”中“破四舊”的極端行為。在內憂外患的百年風雨中,中華民族的心靈遭受巨創,其后果是生存價值的迷失、精神的萎靡與直接的社會失范——當社會不能給予個人禮儀傳承空間,不提倡家庭禮儀建設,不重視個人禮儀品性養成,而現實又充滿赤裸裸的功利追逐的時候,人又會如何?孟子曾經說過,人與獸的差別,就在于人有禮讓之心這一點點上,這點差別豈容丟失?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中國社會日益富裕、中國國力日益增強,我們已越來越意識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禮儀文明的重要性。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對優秀禮儀文明的復興與重建,也離不開對西方積極禮儀元素的吸收融合,從而將禮儀文明建設作為傳承與繁榮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這是文化強國建設中不應被忽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