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構成很接近物理學和化學,只是形態不同而已。物體(也稱為物性)本身并沒有情感和意義,但創作者把它們放置在一起,就能夠起到化合作用,具有象征意味。本文的構成,主要是針對文學和表演藝術創作中的形態重組,它既是創作者腦海中的奇觀異景,也是未來作品將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仿佛存在。構成的類型互為關聯,在藝術創作中各有側重,為了便于分析研究,我將其歸納為六種類型。
一部藝術作品是否創新,早已被“先天基因”所決定,基因的構成,決定著作品的成敗和成色。“構成”一詞的來源有二:一是20世紀初在俄國興起的前衛藝術譯語中使用的“構成派”、“構成主義”、“構成藝術”等;二是德國包豪斯中的譯語詞匯“構成”。
構成一詞,常用于造型概念,一般是將兩個以上不同形態的單元重組,并且構成一個新的獨立形態。
在藝術設計中,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被稱為“三大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的腦海里,藝術構成很接近物理學和化學,只是形態不同而已。物體(也稱為物性)本身并沒有情感和意義,但創作者把它們放置在一起,就能夠起到化合作用,具有象征意味,正所謂“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
我以為宋詞元曲的精妙,處處離不開構成。是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成使得作品或豪放、或婉約,憑著構成產生的象征意味,令人產生無限感慨,實在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尤其是元曲中馬致遠那首聞名于世的《天凈沙·秋思》堪稱“視覺形態”構成的典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詞中所描述的物象,不是簡單的“視覺形態”再現,而都是身在他鄉的異客被此時此刻的悵然心境所籠罩、所修飾過的。如: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是為了構成荒涼;橋,是小橋,水,是流水,家,是“人家”的家,是為了構成迷蒙;道,是古道,風,是西風,馬,是瘦馬,是為了構成孑然和寂寥。而這一切構成都是為了那個“夕陽西下”的“斷腸人,在天涯”。
戲劇和影視的構成同樣是關鍵,為什么作者的幾句話就能聽出是不是好劇本,因為構成。讓人物、性格、矛盾、沖突、背景、情節、環境、情景等都成為構成的要素,打破常規,跳出定式,努力尋找“巧合”,構成“巧合”,讓“巧合”產生爆發力。我們知道“情理之中”并不難,難的是“意料之外”,靠什么?靠構成。
本文的構成,主要是針對文學和表演藝術創作中的形態重組,它既是創作者腦海中的奇觀異景,也是未來作品將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仿佛存在。構成的類型互為關聯,在藝術創作中各有側重,為了便于分析研究,我將其歸納為六種類型。
形象與形象構成
生活中合乎邏輯的形象與形象構成,無法點燃藝術的火花,因為本來如此,因為順理成章。這種形象與形象的平直羅列,對于藝術創造毫無價值。相反,創作者偏要把生活中不應該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合理地放置在一起,讓他們彼此的形象扭曲,這樣的形象與形象之間才能構成矛盾。電影《金陵十三釵》中,一座天主教堂卻躲藏著兩群女子,一群是天真無邪的女學生,另一群是淪落風塵的女子。按照生活常理,她們不應該在一起,更不應該居住在圣潔的教堂,但是在戰爭時期卻非常合理,這樣,作者就為形象與形象之間展開內部矛盾提供了基礎。
形象與形象的強弱不成正比,往往是表現出智慧和勇敢的好機會。如《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的“諸葛亮與群儒”;《戰國策》中“圖窮而匕首見”的“荊軻與秦王”。
形象與形象的數量不成正比,往往是表現出崇高和道義的好機會。如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為了營救一位母親四個兒子中僅存的一個小兒子,不惜調動一群戰士上前線去營救。這是由一群戰士和一個戰士的形象展開的。
形象與環境構成
環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環境是相對于某個主體形象而言的,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
生活中理當各得其所,創作者偏要讓他們待錯了地方,為什么?因為,尼姑思凡必然下山,下山才能有戲。讓劉姥姥走進大觀園,才能洋相百出。這就是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的構成。典型環境是針對典型人物形象而言的。一根晾衣服的繩子很普通,但對于兩個爭搶晾衣服繩子的人來說,就構成了典型環境。我創作的舞蹈作品《夢兒晾在繩繩上》就是這樣的構成。一根晾衣繩上,一邊晾曬著女孩的衣裳,另一邊的男孩正準備搭自己的衣裳,為了占到更多的地方,他把女孩的衣服推到了一旁;女孩發現后,非常不滿,索性將男孩的短褲摔在了地上。男孩怒火中燒,卻在慌亂中碰掉了女孩晾曬的紅兜兜。一陣風吹來,繩上的衣裳搖搖擺擺。為了不讓女孩的衣裳吹落,男孩干脆甩掉了自己的衣裳。風停天靜,一根繩繩上,一邊晾曬著女孩幫男孩洗好的衣裳,另一邊是男孩子幫女孩洗好的衣裳。爭搶變成了互助,互助萌發了愛情,這根晾衣繩最后成就了一對美好戀人,所以,叫“夢兒”“晾”在“繩繩”上。動畫短片《小鳥》也是這樣:一根電線很普通,但對于爭搶地盤的鳥兒們來說,也就構成了典型環境。電線上,飛來一只小鳥自鳴得意,可飛來兩只、三只就開始爭吵,當一群小鳥落在電線上,彼此嘰嘰喳喳、互不相讓。恰在此時,一只大鳥飛來,重重的身軀把電線壓成了下弧線。苦不堪言的小鳥暗暗合計使壞,狠狠啄著大鳥的爪子,讓疼痛不已的大鳥一頭栽在了地上。卻不曾想到,反彈的電線讓鳥毛漫天,不一會,天上接連落下一個個赤裸的小鳥們,它們倉皇逃竄……短片機智幽默、趣味橫生、令人開心。
形象與行為構成
盲人走路離不開聽覺和觸覺行為,聾啞人的交流主要靠手語行為,外向的人行為特點是快,內向的人行為特點是慢。在生活中,行為雖然常常受到理性的支配,但卻是最迅速、最直接、最徹底地體現人的內心情感的動作,也是最具性格的符號。
在藝術作品中,典型形象在典型環境中必然產生典型行為。典型行為最能表現出典型形象的性格,最能點燃細節的光亮,同時,典型行為也是產生事件和不斷推動事件發展的引爆器。行為是形象性別的產物、是形象性格的產物、是典型環境的產物、是情節發展的產物。在微電影《信號》中,“用一張白紙寫字”作為一種獨特的溝通信號,就成為男女主人公在典型環境中表達情感的典型行為。還沒有女朋友的“他”,無精打采地重復著每天單調的生活。一日正在上班,偶然看見對面辦公樓窗戶里的“她”,彼此頓生好感,于是,“她”和“他”“用一張白紙寫字”你來我往傳遞心聲,從此,“他”的生活充滿快樂。“他”幾次想要約“她”外出,可總是缺少勇氣,猶豫不決。當“他”終于舉起寫著“你想見個面嗎?”的“白紙”時,“她”卻不見了蹤影。就在心灰意冷的“他”,重新陷入百無聊賴時,對面辦公樓上一道強光反射在“他”的臉上,“他”看見了換了辦公室的“她”,終于激動地舉起“白紙”,講出了那句請求見面的話。
形象與物件(道具)構成
如果這個藝術作品離開這個典型的“物件”就不能成立,那么,這個“物件”就有著獨立的發言權,就有著和形象互動的持續功能。扭住這一“物件”不放松,讓它活起來,讓它說話,可能更高級。伊朗電影《小鞋子》中的“一雙小鞋”是如此,中國戲曲《十五貫》中的“十五貫錢”、《拾玉鐲》中的“玉鐲”和《桃花扇》中的“桃花扇”也是如此。
我曾在總政歌舞團創作了舞蹈《壯士》,構成方式是:一面旗幟,五個戰士,旗在哪里,戰士就在哪里。戰士的信念、戰士的戰斗、戰士的犧牲、戰士的誓言以及無數戰士的血流成河,都沒有離開過這面旗幟。此外,整個舞蹈的音樂構成就是靠男聲合唱和手風琴,男聲合唱具有典型的戰士風格,手風琴具有懷舊感。
形象與時間構成
生活中的正常行為應該按照時間的規律正常地發生著,但是在藝術作品中卻故意尋找反常規,使典型形象總是在不該出現的時間出現,或讓不該發生的事件發生。
形象與時間的構成主要是為了形成錯位時間差,讓觀賞者或惋惜、或遺憾、或焦急、或痛苦,也或者趣味橫生、開懷大笑。
英雄在監獄,(他們)在赴刑場的同一時間新中國成立,這就是小說《紅巖》的形象與時間的構成要素。也是小說最關鍵、最核心的構成。戰士在剿匪的戰場,(他)在犧牲前新中國成立了,這就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共和國的名字》的形象與時間的構成要素。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為了成全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神父讓朱麗葉吃藥假死,以掩人耳目的巧妙方式等待羅密歐。誰曾料想,不知情的羅密歐誤以為朱麗葉真的死去了,于是,他在絕望中喝下隨身攜帶的毒藥自殺。恰在此時,昏睡中的朱麗葉蘇醒了,當她看到滿心期待的戀人竟然已經死亡,痛不欲生,于是毅然地躺在戀人的懷中也自盡身亡……,可以說,莎士比亞巧妙地利用了形象和時間的時間差構成因素,也因此《羅密歐與朱麗葉》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名劇。
形象與事件構成
事件改變人物命運、改變人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變人物的性格、改變人物與人物之間關系最有力量。在事件的全過程和發生前后,會使不同的人性暴露無遺。所以,形象與事件構成是文藝作品運用最多的一種構成方式。在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中,《藝術家》成為最大的贏家,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配樂五個大獎,讓·杜雅爾丹憑借在《藝術家》中精湛的表演,毫無懸念地拿下影帝。電影敘述了這樣的事件:在電影發展史上,當有聲電影出現的時候,對于習慣于默片表演的演員來說就是一個滅頂之災的嚴重事件。隨著默片退出歷史舞臺,紅極一時的默片演員也必然退出歷史舞臺,而隨著有聲電影的誕生,順應著這一新潮的新的明星也就誕生了,這就是形象與事件的構成。
在創作過程中,以上六種構成彼此相關,并不都是以單一形式出現,常常是幾種因素交織并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擰住其中一種構成方式持續挖掘,可能更獨特、更徹底,當然也就更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