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夢中的鄉村
在陽光明媚的五月里,我和一個詩人朋友乘上了一條木船,而后在晨曦或者黃昏里在潁河里航行。掛在桅桿上的白色風帆在潮濕的空氣里咯咯吱吱地作響。兩岸迷人的風光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打開柯羅的畫集,停在《孟特芳丹的回憶》里,停在《芒特的嫩葉》里,停在《陣風》里,停在《芒特的遠眺》里。我們常常被柯羅表現出來的溫柔的情感和含有詩意的畫面所感動。我的朋友說,柯羅更應該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他是那樣喜歡清晨的水汽和夜幕的降臨,喜歡輕淡的大自然所顯現出來的神妙、幻想、深思和夢境一樣的情緒。你看,面對這潁河里的風光,如果是柯羅,不知道他會發出什么樣的感慨呢。
《孟特芳丹的回憶》 柯羅
我說,柯羅不喜歡閃耀的強烈的陽光,是嗎?
我的朋友說,是的。
我說,為什么呢?
我的朋友說,因為太亮的光照不能使他感到詩一般或者夢境一樣的意境。
我說,所以他只能是一個畫家,而不像你,成為一個詩人。
我的朋友說,你說錯了,他不光是一個杰出的畫家,也是一個杰出的詩人。你看,是他教會了我們觀看眼前這美麗迷人的風光,是他教會了我怎樣寫詩,你還記得我的那首《柯羅:〈孟特芳丹的回憶〉》嗎?
我說,我記得。
朋友微笑著看著我,在水浪擊打船舷的聲音里,為我朗讀他的詩:
我的異國的姊妹/纖弱的手在空氣中劃動/那龐大的樹/細碎的葉子/就這樣靠近你們溫馨的呼吸……
那年的夏季,我和我的朋友就是這樣一邊談論著柯羅一邊在潁河的河道里航行的。就像柯羅本人一樣,我們學習著從大自然里、從迷人的鄉村風光里尋找著從柯羅的筆觸里呈現出來的那些淺藍色的、那些淺綠色的、那些淡棕色的、那些銀灰色的夢境,我們跟柯羅學習著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著大自然遺落在鄉村的夢境。柯羅喜歡過著溫和沉靜的農民似的生活??铝_同我們一樣喜歡在夏季里出外旅行。從1828年起,柯羅就開始在法國各地享受大自然,在諾曼底、在庇卞底、在勃艮第、在巴黎附近的桑利斯、在巴黎郊區的楓丹白露森林邊上的風景如畫的巴比松村,他都深深地領會到了大自然美妙的旋律,從此他開始給我們講述著有關鄉村的夢境的故事。自然的景色在進入了他的畫面之后都具有了一種夢幻般沉思的特色,自然之物在他的筆下都被籠罩在透明的薄霧里。在潁河航行的木船上,我一次又一次被柯羅的精神所感動,面對他的《孟特芳丹的回憶》,面對他的《芒特的嫩葉》,久久不能清醒。當清晨來臨的時候,面對著潁河兩岸清新的像山坡一樣隆起的柳樹林和飄浮著水汽的河面,我企圖通過柯羅的眼睛來感受我熟悉的鄉村。這就是我的潁河嗎?這條清秀如夢境一樣的河流和遠在桑利斯的孟特芳丹有什么不同呢?岸邊碼頭上蹲著洗衣的少婦們細腰肥臀,黑緞一樣的長發綰在她們的頭上,淡青色波動著的河水里倒映著她們的夢一樣的身影,棒槌搗衣的回聲一下又一下從河對岸傳過來,她們偶爾停住,用濕漉漉的手指撩一下垂在額頭上的散發……我的天呀,那是一種怎樣的動人的鄉村情懷呀,這和那個遠在孟特芳丹湖邊樹林里的身穿紅色衣裙仰頭舉手采摘著樹上草蕈的婦女有著什么不同呢?沒有,作為有情感的人,她們同樣裝點了我們的現實和夢境之中的風景。因為有了柯羅,我們在面對大自然里的鄉村的時候,才有了一種身置夢境里的感覺。因為有了夢,我們的生活才這樣富有詩意!
1875年,我們的柯羅已經八十歲了,在他臨終的最后幾天里,他仍然待在他的畫室里,待在他自己心愛的作品之間。柯羅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人,他是那樣喜歡描繪晨曦和晚霞,喜愛在風中擺動的樹葉和在樹林里走動的女人,他的感覺像水一樣浸透了我們每一個真正了解他的人的心靈??铝_在他的畫室里完成了人生的呼吸,最終進入了自己生前為我們世上所有的人也是為他自己所創造的夢境里。在1988年的那次夏季的航行中,在潁河的河道里我和我的那位詩人朋友經歷了柯羅筆下的一些相似的風景。由于柯羅,使我們一時分不清現實與夢境的界線,由于我們共同的經歷,柯羅和我們的靈魂在潮濕的空氣之中產生了共鳴,使我們得到了神諭一樣的啟示。
2.掛在樹枝上的烙饃
我如同一個幽靈行走在黃昏的曠野里。在遠方,我看到有一片橘紅色的光亮,那是一片被瑰麗的色彩所照亮的地平線。在我的近前,我看到了一棵沒有樹葉的藍色的樹干。我不認識這棵樹,這種陌生的樹使我感到好奇。接著,我看到了一塊金屬懷表如同一張軟軟的烙饃搭在樹枝上,這使我感到驚奇。
《記憶的永恒》 達利
這只金屬懷表為什么會像我母親烙的烙饃搭在樹枝上呢?面對這樣的情景我不由得自言自語地說。
哈哈……這時我聽到一種笑聲,一種很陌生的笑聲。我循著笑聲看到了一個高個子藍眼睛的人。我說,你笑什么?
那個人說,我在笑你。
他的話語使我有些不滿,我說,你是干什么的,你為什么要笑我?
我是達利,薩爾瓦多·達利。你剛才看到的是我的一幅畫,《記憶的永恒》。你連這一點都看不懂我當然要笑你了。
我不明白,你為什么把硬硬的金屬懷表畫成軟軟的烙饃一樣,遠看它們就像一塊塊破布掛在樹枝上?
達利沉思了一下說,這就是時間。你不覺得,在這死一般的寂靜之中什么都是不可信的嗎?我想讓這個不可信的世界像從我們身邊流過的時間一樣凝固住,因而你才看到了時間。在這之前,你看到過可視的時間嗎?
請原諒我的無知,我沒有意識到,我看到的只是刻滿皺紋的老人的臉。
你為什么只用一種常規來看待事物呢?
達利似乎有些激動,他一邊搓著自己的手一邊說,如果這樣,那你永遠成不了藝術家。你應該換一種嶄新的視角嶄新的觀念來看待事物。你來看看我這幅《內戰的預感》吧。達利說著把我引到另一幅畫前,我看到在藍色的天空下,在陰沉的曠野上,有一個丑陋、兇狠的龐然大物正在瘋狂地肢解著自己,它那原來就不成人形原來就是畸形的身體,各部分仍在拼命地相互踐踏,撕扯……那怪物的頭部很像已經開始腐爛的死尸,它笑得是那樣的可怖……
我說,你為什么要畫一幅這樣使人感到恐懼的畫呢?
為了更準確地表達戰爭帶給我們人類的痛苦。
我的天呀,這真是不可思議。
達利過來拍了一下我的肩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無原則地自相殘殺,醞釀內戰,豈不說明她的本身不夠健全?這樣表現戰爭才更有說服力,這才是藝術。你想成為一個藝術家,那就要不停地更新你的觀念。
你的依據是什么呢?
依據嗎……達利停了一下說,我毫無選擇地盡可能準確地記錄下我的潛意識……比如說,我能清楚地記起我在子宮里生活的情景。子宮內的天堂有著地獄火焰的色彩,紅、橙黃、黃、淡藍,子宮是柔軟的、靜止的、熱的、對稱的、雙重的、黏糊糊的……比如我們要把死者擺成胎兒那樣的蜷曲姿勢來埋葬……比如我把睡魔想象并表現為一顆巨大而沉重的頭顱。那顆頭顱由一個現實的拐杖來保持著平衡著它那非常纖細的身體,可是當那拐杖突然破碎時,我們就產生了強烈的跌落感,我們才會猛地一下醒來……如果沒有睡眠,你也就永遠無法想象得到我們在母體里的感覺,我們整個富于想象的生活應該傾向于借助類似的處境來表現,重建我們最初天堂的狀態……達利這樣自言自語,他一邊說一邊棄我而去,他獨自一人朝著那個橘黃色的地平線走去。
我看到達利的后背上涂滿了瘋狂的色彩,那些不受拘束的狂亂線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遲疑了一會兒,繼續沿著黃昏的曠野行走,在那里,我又看到了達利留給我的另外一些畫面:
《不滿的欲望》
《落成的雞皮疙瘩》
《欲望之謎: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我的母親……》
《夜之蔭降臨》
《太陽的餐桌》
《被月亮和夕陽的光照亮的哲學家》
《帶五米長的不可理解的附件的飛翔的巨型咖啡杯》
《圣安東的誘惑》
《十字架的圣約翰的基督》
……
我在那個黃昏的曠野里迷了路,我想著那些搭在樹枝上的像我母親烙的烙饃一樣的懷表和那個自己肢解著自己身體的魔鬼,我想,或許這就是藝術。
3.復調
在巴黎市郊,乘汽車約有一小時的路程,有一個風光秀麗的小村落,名字叫吉維尼村,1883年莫奈帶著他的第二個妻子愛麗絲·奧雷德來到了這里,從此開始了他在這里的長達四十年的藝術生涯。當然,隨他而來的還有愛麗絲·奧雷德從她前夫那里帶來的六個孩子和莫奈前妻留下的兩個孩子。從1890年冬季,已經成為大師的莫奈買下他租用多年的房子,從此真正地在那里安頓下來。大師在那里引水建池,建造畫室,沉迷在睡蓮那微微搖曳在水面的倒影里,他無法抗拒那來自內心深處和流淌在他血液里的欲望,那些用光和色組成的世界像水中魔女一樣,整整地耗去了大師生命最后的二十七年,就連從四十公里外傳來的隆隆的炮聲也沒能打斷他的藝術之夢。
在那些時光里,大師的腦海里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睡蓮。他一日復一日地用他的目光注視著那些睡蓮,用畫筆用彩色敘述它們的生命?!端彙烦闪舜髱熒闹黝},主題一次又一次地被大師重復,而大師所使用的繪畫語言卻一次次地發生變化。生命主題的重復使他的生命過程復雜起來,主題的重復使他的藝術語言豐富起來,生命主題的重復使他的精神世界變得那樣的純凈?!端彙芬淮斡忠淮螢槲覀冋故灸莻€生命的主題,它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來自大師內心的對世界真切的感受。
《睡蓮》偉大的復調藝術力量來自大師最初對世界的觀察和表現,也是他對世界認識和表現的積累。
《睡蓮》 莫奈
1888年莫奈就想表現不同時辰不同光線變化下的草垛形象。每年的秋季他都要畫那些田野里的干草垛。那些看上去單調的干草垛,大師卻產生了深厚的色彩情感,光與色的變幻激發了他的藝術熱情。一幅又一幅的《干草垛》,可以使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大師對藝術主題靈感的源泉,在那里,我們最初感受到了復調的力量。
生命的主題確定之后,重要的是在手法上謀求變化。莫奈把對一些既定對象的連作,作為追求豐富性的主要方式。莫奈說:“我曾經畫了一輩子的塞納河,在一天每一個時辰,每一個季節……我從未對它感到厭倦,在我看來它總是變化著的……”二十幅同題材的《魯昂大教堂》是他這種生命主題認識的延續,那些被各種不同的光色所包裹的大教堂其實都是大師深思熟慮后的產物。不斷的藝術實踐,使莫奈在有意和無意之間走上了他生命主題復調的道路,到了《睡蓮》這里,大師才真正顯現出他像聳立的阿爾卑斯山一樣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