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山北溝無量觀下半山腰處,有一座聞名遐邇的葛公塔。塔身用白色花崗巖石砌造,塔高8.78米。南側小龕內,嵌漢白玉塔銘:太清堂上二十代律師月潭真人明新之墓,龕外石刻“淡泊寧靜”四個字。塔前立有兩塊石碑。一塊碑上刻的是墓主葛月潭方丈功德傳歷,一塊碑上刻的是發起人和捐修塔的人名。細看發起人名錄,竟有大名鼎鼎的張學良。
這位葛月潭何許人?竟能牽動張學良登高一呼,為之建塔?
潛心修道
小道童五旬登頂
據《無量觀葛公塔碑記》和《千山志·葛月潭傳》的記載,葛月潭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葛月潭,道號明新。祖籍山東省邱縣張家莊,生于1854年。葛家原本家產豐厚,為邱縣首富。但葛月潭幼年時,因遭變故,家境逐漸中落。1858年舉家遷居北京,投親不遇。第二年闖關東來到奉天(沈陽)。此時,葛家已是一貧如洗,其父母不得不將年僅6歲的葛月潭寄食于斗姆宮。
葛月潭儀容俊秀,天資過人,深得道士們的喜歡。1867年,年僅14歲的葛月潭即在斗姆宮趙圓儀道士介紹下出家修道。1874年,正式拜龍門派正宗第十九代律師張圓璇為師。成為第二十代受戒弟子。這一年,葛月潭20歲,他蓄發出家后號“寧靜子”。
1875年,葛月潭轉赴道教祖庭北京白云觀,先后任迎賓知事、客堂知賓。
葛月潭在白云觀結識了一些翰林學士和編修,和他們一起研習詩文、書畫。又經人介紹拜大書畫家周棠為師。學國畫,又學書法。
1877年,葛月潭返回奉天后,被道眾推舉為太清宮監院。1914年,葛月潭因“其道行高潔為縉紱同欽”,被公舉為太清宮方丈,中國道教協會關東總分會會長。時年50歲的葛月潭就此成為東北道教頭面人物。
為保道觀
有軌電車讓路
1923年,奉天市政公所發布公告:要從大西門經太清宮,至小西邊門開辟一條有軌電車道。路面寬八丈,其兩側的商鋪、民宅要一律拆除,太清宮也在拆除之列。
這一下子,太清宮的道士可都急壞了,拆了道觀就意味著沒有了存身之地。無奈之中,葛月潭只好求見張作霖,請求保存“太清叢林”的完整。
葛月潭平素與張作霖交往很深。相傳,當時大帥府的客廳里,掛著一幅葛月潭畫的《金蟾撲蠅》。畫上的金蟾栩栩如生、霸氣十足。在金蟾的嘴巴前,還有幾只活脫脫、欲飛無力的蒼蠅。寓意張作霖雄居東北、傲視群雄。張作霖很喜歡這張畫,到大帥府作客的達官顯貴和社會名流,無不夸贊這幅畫兒畫得好。
張作霖對葛月潭十分尊敬,他敬重這個老道的人品、才氣,對葛月潭時常救濟災民的行為大為贊賞。這次,葛月潭到大帥府,請求保留太清宮。張作霖二話沒說,當即下令給奉天市政公所,讓有軌電車道往北改道。這樣一來,太清宮才得以保存至今。
書畫傳世
一叟昂然鶴立群
葛月潭既是修為很深的道士,也是聞名遐邇的書畫大師。葛月潭書法尤擅隸草,其字格調高古,雍容大雅;他的繪畫多以蘭草、翠竹、梅花、牡丹、石砬等為主,畫品高雅,意境深遠。很多作品流傳全國,深得贊譽。
1916年,起兵討伐袁世凱的著名將領黃興、蔡鍔相繼去世,奉天各界舉辦追悼大會。葛月潭書贈挽聯一副,聯為:“國士無雙雙國士,完人難二二完人。”一時傳為妙聯絕對。
葛月潭的書體被稱之為“風交雪”。他的字體飛白細線如絲,點畫如鵝毛大雪,“非神聚氣寧可為,非凡人境界可創也”。傳說他的字既是書法藝術,又有道家符力之功。
葛月潭喜愛畫花,尤其是蘭花畫得最佳。1918年,大總統徐世昌做壽。張作霖求葛月潭畫了四聯蘭花,并配一副隸書對聯,作為壽禮,送至徐府,獲得官場和書畫界人士的交口稱贊。
葛月潭的名氣越來越大,索書求畫者紛至沓來,應接不暇。但他來者不拒,而且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百姓,一律不收錢。所以,葛老道的為人與書畫很快就流傳全國。
今人還能見到一幅《葛月潭臨〈絕交書〉》影本。據說,葛月潭曾千百次臨摹《絕交書》,不知留存下來的是其中哪一幅。《絕交書》是唐著名書法家李懷琳臨嵇康草書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是三國時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與山巨源絕交書》為其代表作。
嵇康與山巨源(山濤)原是摯友,同是著名“竹林七賢”之一,并共仕曹魏。晉繼魏后,山巨源又忠于晉,且官位高升,還勸嵇康出仕。嵇康嚴詞拒之,并寫了這份《絕交書》。葛月潭十分稱道嵇康這種忠貞不貳、絕世不仕的骨氣,推崇“古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
葛月潭所臨的《絕交書》,線條朗潔,圓而溫潤,伸斂參差多變,師古法而又有新風。字里行間,溢出葛公豁達情懷和清高心境。俗話說:“書香,心之跡也,達其性情,形其哀樂。”
奉天名士繆潤紱贊曰:“筆勢縱逸超曠中,仍具有嚴謹之致,非功深養到能若是耶!”另一名士談國桓題詩:“快雪中秋幾見聞,山陰法嗣已星云。誰到滄海橫流日,一叟昂然鶴立群。”
葛月潭的篆刻工力也非常之深,篆隸書兼有,朱白文皆為。風格古樸,格式疏密奇巧,行刀穩健,治印嚴謹,種類繁多,其中有連珠印、花押印、閑文印、圖案印……如有一顆印呈瓶形,上鐫“守口”二字,使觀者自然脫口道出下文“如瓶”二字來。又有一枚銅錢印,上刻“不值一文”四字,看出葛老道的幽默、風趣。閑文印上刻有“無事小神仙”、“硯池筆架小江山”、“葛天氏之裔隱于沈水”等,借以述志,用詞妙極。
巧斗敵僧
十斤白肉化成油
1931年,日本關東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炮轟北大營,占領了沈陽城,致使東北大好河山淪陷于日寇的鐵蹄之下。“九一八”事變不久,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偽奉天市市長土肥原賢二為籠絡沈陽的知名人士,邀請葛月潭去日本講老子的《道德經》。
葛月潭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為由,婉言謝絕去日本。葛月潭雖是出家人,但一向對國家大事十分關注。早在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他就曾經書寫“寵辱若驚”四個大字的匾額,高懸于斗姆宮大殿的正梁上,念念不忘國恥,表達了他疾惡如仇的激憤之情。他認為甲午之戰,中國戰敗,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造成的。一個出家道人,能夠有如此愛國情懷,憂國憂民,很讓世人感動。
沈陽曾留下一則葛月潭道長巧斗日本和尚的故事。那是“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二年,日本人在沈陽成立了一個大和神社。神社的日本和尚在沈陽橫沖直撞,對中國僧道百般欺辱。大和神社有個叫犬養太一郎的社長,他聽說太清宮有一位出名的仙師葛月潭道長,道法高強,就親自去太清宮請葛月潭到神社一會。
葛月潭應邀如期而至,一番客套過后,犬養說:“今天務必請葛道長,在此共進午餐。”葛月潭雖然知道日本人心無好心宴無好宴,但他坦然應之,微微一笑:“那貧道就謝過了。”
犬養陰險地一笑:“聽說葛道長法力高強,想來一定是常常吃肉了。”葛月潭一聽,怒火中燒,暗罵道:“日本和尚真是無恥,竟敢侮辱我中華道教。”但他不動聲色,只淡淡地說:“貧道是學了一些道法,但肉是不吃的。”犬養奸笑道:“有句中國話,葛道長一定知道,敬酒不吃吃罰酒,今天這頓肉,葛道長如不吃,我大日本皇軍就將把太清宮所有的道士都趕出奉天城,去給我們帝國修鐵路。”
葛道長一聲冷笑,說:“好吧,不就是吃肉嗎,但我這人有個毛病,除非不吃,吃就要吃個痛快。所以,肉要十斤,全要肥的,一點瘦的也不準有,分成十大碗,用布蒙上,待我做完功,就吃肉。”犬養得意地大笑,下令手下人上肉。同時,派人去日本人辦的《盛京時報》找來記者。只等葛月潭一開始吃肉,就拍下照片上報。
不一會兒,十個大瓷碗裝好肉,上面蒙一塊白布,擺放在一個長條桌上。犬養坐在椅子上,瞇著笑眼,等著看葛月潭的笑話。葛月潭坐在桌邊的另一把椅子上,二目微垂,雙手合十,開始運動全身的真氣。
半個小時過去了。葛月潭頭上熱氣騰騰,他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睜開雙眼,立起身對犬養說:“好了,我要吃肉了。”犬養連連點頭說:“請,請”。并示意記者準備好拍照。可是,當手下人把碗上的白布拿掉后,犬養傻眼了,怎么回事兒?十個大碗里的肥肉,都化成了油。犬養愣怔間,葛月潭作了個揖,說:“貧道說的是吃肉,可不是喝油啊,既如此,貧道只好告辭啦!”
從此,葛道長巧斗日本和尚,大長中國人志氣的佳話,一直在東北民間流傳。這個故事,故事家王朝陽也曾經講過。
一葉一槎
葛老道翛然離世
葛月潭晚年,鶴發童顏,精神矍鑠,過著淡泊寧靜的生活。文房四寶陪伴于幾案,每日以書畫為伴。山林道友、俗間高朋,偶來相會。
1934年,葛月潭告人道:“吾將于冬月初九申時東歸矣。”眾人笑而聽之,沒人把此話當真,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葛老道經常開這樣的玩笑。可是,到了這年12月15日(農歷十一月初九日)午后三時許,葛月潭更衣升堂,正襟端坐,召集弟子并常住道眾,將山林廟產,擇人一一交付,諄諄囑咐弟子潔身自好。并為左右弟子揮筆疾書一詩:“翛然蛻去有形身,蝶夢蘧蘧(qu)幻亦真。心似閑云任去往。休將泥爪問前因。”他告誡弟子,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不要追溯其前因,不要去研究后果。
在彌留之際,葛月潭讓太清宮監院邢真澈和俗家弟子劉偉華為他展開宣紙,他扶案提筆畫了最后一幅蘭花。并題詩一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仙槎(cha:木筏)。揮塵東冥去,云天到處家。下面落上“月潭絕筆”。畫完把筆一擱,坐著朗笑“羽化”了。終年81歲。
葛月潭逝世后,弟子邢真澈、劉偉華等訃告于世,并在沈陽斗姆宮,給他大辦水陸道場。一連七天,前來赴會吊唁者達數千人,可見人們對他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葛月潭的遺體于1935年春,由弟子岳崇岱等護送至千山無量觀,依禮安葬于葛公塔下。今有《葛月潭方丈畫寶真跡》和《葛月潭臨〈絕交書〉》等作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