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非遺保護:手工至上
時間:2013年03月20日
來源:
作者:
(見習記者鐘磬如 通訊員胡高普)建國后60年間,我國損失了傳統劇種134種,占戲劇品種總量的35%。舞蹈類遺產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消失了853項,占總數的38%。在昨天舉行的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上,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馬盛德列出了以上數據,他表示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傳統技藝、民俗、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馬盛德說,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非遺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文化多樣性銳減,同時傳統習俗和依靠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
如何保護?馬盛德提到了生產性保護。“由于手工生產方式活態性、創造性、精湛性和脆弱性,非遺生產性保護不能產業化,樹立手工至上觀念十分重要。在項目保護實踐中,堅守手工制作特色是底線。”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