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
單霽翔(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今年兩會,我再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會。這是第11次了,該將10余年來履行職責的情況“盤點”一下了。
近日,《光明日報》一篇文章的“編者按”對10年文化遺產保護歷程作了簡短而生動的描述:“十年,對人的一生實在不短,而就五千年中華文明史而言,不過是一眨眼。如何用這眨眼的瞬間,保護與傳承五千年的文明?中國用事實告訴世界:我們不辱使命。”
過去10年,是我國文化遺產事業面臨考驗的10年。城市的快速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處于最緊迫、最關鍵的歷史階段。在此形勢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深層次矛盾和困難顯現。面對困難,全國文物工作者開展了一場文化遺產保衛戰,使過去的10年成為文化遺產事業科學發展的10年,成果豐碩的10年,理念進步的10年。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應具有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0年時間,我共提交了152件提案。雖然平常我的社會觀察領域和學術興趣比較廣泛,但是在政協提案中我卻集中精力于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心工作以及面臨的重大問題,我苛求自己要絕對“執著”和“專一”。
關于設立“文化遺產日”、開展全國文物普查、落實地震災后文物搶救保護資金;關于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關于南水北調工程中文物保護工程、海峽西岸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大遺址保護工程;關于國家數字博物館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建設、民辦博物館建設;關于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傳統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當一件件提案經過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得以落實,我興奮不已。
就我而言,撰寫每一件提案都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也獲得了一些體會:一、把提案撰寫變成解決難題的動力,在提案形成過程中,就將解決問題的辦法與相關方面協調溝通;二、把提案撰寫當成深入調研的過程,使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提案研究過程中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理解;三、把提案撰寫作為爭取支持的機遇,使解決問題的基礎在提案辦理過程中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四、把提案撰寫當作溝通社會的橋梁,使解決問題的決策在提案公開過程中得到公眾支持。
同時,我認為應該將準備提案作為貫穿全年的持續性過程。每年政協會議結束之時,就是新的一年新的提案醞釀之日,這樣就有充分的時間,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調研、座談、論證、思考和撰寫,就能夠保證每一件提案的質量。例如“關于加強西藏芒康鹽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提案”,就經歷了前往西藏芒康鹽井鹽田現場調查,聽取當地藏族民眾和基層文物工作者的意見,反復論證等過程。
撰寫提案也維系著我與不少志同道合的政協委員之間的友誼。細細統計了一下,居然共有243位全國政協委員、5998人次為我撰寫的152件提案給予聯名,其中夏燕月委員、董良翬委員和阿拉泰委員等都在100次以上。我每次都要把聯名簽字的格子簽滿才肯提交,有的委員問我為什么要這樣,我說“人多力量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