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頒牌 設退出機制
時間:2012年02月01日
來源:
作者:
記者王佳琳
昨天,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頒牌儀式在文化部舉行,全國共有41家企業和單位入選,北京有3家單位入選。
據了解,該基地的稱號將設立退出機制,對怠于開展非遺保護傳承或過度開發的企業和單位,將撤銷基地標牌,并向社會公告。
不能為短期效益過度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指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
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介紹,生產性保護的重點是保護,而不是生產性的開發。
在生產、經營、流通等環節,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健康的保護,最終得以傳承發展,這是“生產性保護”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不能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而進行過度開發,避免急功近利,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利用。
留住手工拒絕過度機械化
趙少華表示,中國的傳統手工藝生產方式有著幾千年口傳心授確立的傳習體系,嚴格維護傳統手工技藝的原真材料、核心技藝和傳統工藝流程,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的前提。
對于生產性保護中機械參與的問題,她強調在核心技藝和關鍵的工藝流程中,要堅持秉承傳統,守住“手工制作特色”這一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底線”,不能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大量采用機械化進行生產復制的行為。
將對基地實行動態管理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說,第一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命名后,文化部將研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命名管理辦法》,加強對示范基地開展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的指導和檢查,并實行動態管理,對怠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或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企業與單位,將予以撤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標牌,并向社會公告。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