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居民建議恢復地名躲婆弄 源自王羲之典故
“我在書圣故里的簡介中看到,這里有筆飛弄和躲婆弄,筆飛弄我找到了,但是躲婆弄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它在哪里啊?”最近,從蘇州來紹興旅游的俞先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相傳,當年王羲之看見有位頭發花白的老婆婆抱著一大包扇子在橋上叫賣,但是沒人買,就好心幫她題字,這讓她的扇子銷量大增。于是,老婆婆又編了許多扇子讓王羲之題字,王羲之知情后忙從邊門溜到一條小弄里躲著,等到老婆婆走了才回家。那條小巷子,后人便稱它為“躲婆弄”。
帶著游客的困惑,當地媒體記者來到紹興書圣故里社區,幫他一起尋找躲婆弄。在西街中興路口,記者看到有一塊書圣故里簡介牌,上面有這樣一段話:“在小巷里穿行,隨時可聽到古老的傳說故事,戒珠寺、題扇橋、躲婆弄,書圣王羲之的舊聞軼事使街區一步一景,處處滲透著濃郁的文化。”
從這段話上看,書圣故里應該有一條躲婆弄,那么這條躲婆弄究竟在哪里呢?帶著好奇,記者找遍書圣故里大街小巷,都沒找到一條名叫躲婆弄的弄堂。倒是有一條筆架橋弄,東西貫穿蕺山街與西街,居民們說那就是躲婆弄。
筆架橋弄就是躲婆弄?紹興市地名辦工作人員說,這樣的說法不確切。根據地名辦登記的信息顯示,躲婆弄并非歷史地名,而是現今地名。地名辦工作人員說,躲婆弄是一條長60米的水泥路,東西走向,東起蕺山街,西至筆架橋。而筆架橋弄也是東西走向,長150米,兩者并不相同。但可以推斷,狹窄的躲婆弄可能是弄堂的前半段,較寬的筆架橋弄是弄堂的后半段,后來為了統一地名,就把兩條連在一起的弄堂統一標記成了筆架橋弄。
紹興書圣故里的居民建議,既然書圣故里流傳著這樣的典故,像躲婆弄這樣的地名還是保留著好。
胡誠浩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