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
聚焦數字時代的評論創新與影視藝術發展
2022·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評論周日前在京召開。本次評論周聚焦“中國影視評論的創新與發展”“藝術與科技共振:數字技術時代的電影·美術及其未來發展”“新時代電視藝術的發展與創新:理論·實踐·傳播”三個主題展開討論。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表示,本次評論周目的在于及時跟進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研究中國影視的新問題,提出新對策,探討新理論,特別是推進影視評論的新發展。
影視評論的新課題、新標準與新體系
在開幕式環節,與會的專家就當下影視評論的總體媒介特點,主流社會要求與基本目標等話題達成一致。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說,“人人都是評論家”成為一種現實,這是評論隊伍的變化;批評話語的多樣化,過去嚴謹、理性、規范的批評話語表達方式延伸為當前像彈幕這樣碎片化、自由化、個性化的表現方式,這使得影視評論話語的格局更趨多元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倡議,立足中國影視實踐,構建中國影視理論,回答中國影視問題。影視理論評論工作者要具有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努力回答新時代新征程影視之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則提出,要構建歷史的、美學的、藝術的、人民的影視評價體系。該環節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喻靜主持。
在嘉賓主題發言環節,章柏青、張頤武、王一川、張衛、鐘大豐、丁亞平、周星等專家更為具象地提出,影視評論的專業深度、廣度、銳度、溫度來源于歷史視角、全球視野、開放的心態、獨立地位、針砭現實的勇氣,學術影評與新媒體影評雙軌并行,堅守客觀立場,在大局觀中保持評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特點。
電影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趙衛防表示,中國電影美術在延續中國傳統美術的基礎上進行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在電影美術從理論到實踐層面發生著變革的當下,中國電影美術營造出了符合當代電影藝術發展和不同代際觀眾訴求的觀賞效果,出現了像霍廷霄、曹久平、張叔平等新一代的電影美術大師。中國影協副主席尹力對霍廷霄提出的“大美術”概念深表認同,他指出,在區塊鏈、數字化、元宇宙、虛擬拍攝、第三代互聯網等這些新的概念下,數字時代電影的樣貌和對電影美術的定義都發生變化。“大美術”概念正是對電影工業和創作中對原有電影美術的定義的升級和超越。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孫承健說,在一些項目和技術指標上,比如虛擬空間設計與虛擬攝影機的調度運用等層面,國內數字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較先進的水準,這在《刺殺小說家》 《獨行月球》等影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差距。數字視覺技術已經有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運動捕捉技術成功地將運動數據賦予了數字角色;卷積神經網絡、生成式對抗網絡等深度學習算法,能夠模擬人腦神經元的工作方式,有效地驅動數字角色的行為、控制數字角色的表情甚至是微表情的變化;虛擬攝影機可以超越各種物理限制,在虛擬空間中自由地穿梭、運動;現場監視器內得以實時地呈現最終合成的影像畫面;毋庸置疑的是,數字視覺技術,已然將當代電影推進至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孫承健呼吁,當下數字技術的發展,已經在電影本體觀念層面,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已經深入攝影、美術、音效、剪輯等各個領域,因此電影創作者,無論是導演、編劇、剪輯、美術等等,都需要對此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新時代電視藝術的新升級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從關鍵技術、生產、傳播等各個方面對傳統廣播電視行業和藝術的發展以極大地賦能,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內容變革與藝術創新。全行業在導正文化方向、拓展藝術形態、呼應時代精神、聚焦重大社會議題、緊跟媒介技術發展與傳播變化中取得了豐碩成果。電視劇、網絡劇、電視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涌現出了許多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在增強文化底蘊、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顯示出中國電視藝術走向內涵式發展的自覺意識,其中,主旋律電視劇主流化、文化類節目破圈傳播、紀錄片晉升為主流審美等現象,全方位地提升了中國電視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對此,“新時代電視藝術的發展與創新:理論·實踐·傳播”包括“電視理論·新時代中國電視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和“劇集生產·中國電視劇的現實主義創作生態”兩部分。
與會專家認為,在“互聯網+”背景下,影視藝術和網絡短視頻的服務目的是人,應當凸顯人性美,而不是技術崇拜之下的炫技和獵奇。當影視界探討“中國式現代化”時,實則是“中國式”和“現代化”兩種形態相互注解、創造新境界的過程,這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新的貢獻價值。媒介研究和中國電視理論研究自我設限的狀態應該被屏蔽,應對實踐、歷史過程加以認真研究,這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對電視媒介身份和社會關系的研究帶來一定啟示。電視理論研究應該是動態的、開放的,研究過程中保持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入實踐的學術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