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大黃鴨在內地出現各種山寨版本
【觀點】 藝術品淪為玩具,折射國人欠缺對藝術和美的追求與敬畏
大黃鴨走了,
“留下”一堆丑小鴨
大黃鴨離開了香港,沒帶走一片云彩,卻意外“留下”了眾多內地山寨版“大黃鴨”,承受諸如國人創新能力匱乏、山寨風氣過度,以及侵權等評說和議論。若此鴨有知,回憶自己在近期風靡一時又話題不斷的經歷,不知是否會長吁一聲:這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其實,細究起來,大黃鴨和中國的淵源頗深。據說,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輪在太平洋上遇到強風暴,一個裝載2.9萬只浴盆玩具的貨柜墜入大海并破裂,里面的黃色鴨子等漂浮到海面上,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鴨子艦隊”,在無邊無際的大洋里隨波逐流,歷時15年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和英國海岸,一路上充滿了各種奇妙經歷,頗有童話故事的意味。這激發了荷蘭藝術家霍夫曼的創作靈感,于2007年創作了首只大黃鴨,并開始游歷諸國,所到之處無不廣受追捧。此次到中國香港更是盛況空前。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中國內地的一些城市在5月下旬,借著六一兒童節的熱鬧勁,紛紛推出了山寨版大黃鴨,滿足一些人尤其是兒童的娛樂需求。當初來自中國的玩具經他之手,變成了藝術品,時隔多年回到中國后,又淪為了玩具。面對自己作品遭遇這樣的境遇,不知霍夫曼本人作何感想,是否也在不解地問自己:怎么會這樣?
作為一件藝術品,必然承載著藝術家的特殊藝術理念和追求。比如,霍夫曼就認為,類似廣告牌、建筑物等元素會影響藝術品的展示,所以他喜歡把作品做得非常大。同時,他還有自己的規矩:每只大黃鴨都在當地制造,從不離開水面,“全球的水體就是一個巨大的浴缸。我們需要保持簡單。”因此,大黃鴨的體量,還有它的展出地點,都是這件藝術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如果沒有10多米高這樣巨大的體量,沒有香江這樣一個獨特的水域,這只大黃鴨充其量只是一件放大了的、我們司空見慣的一個大玩具而已,而與藝術無關。內地出現的眾多山寨版“大黃鴨”和正版大黃鴨相比,忽略和缺失的就在于此,更不要說正版大黃鴨體現了作者關于童年、關于快樂、關于慈善等的思考。
因此,正是因為缺失了對藝術的美的認知和表達,我們的山寨版“大黃鴨”只可能重新淪為玩具,而且還是一只只十足的“丑小鴨”。從另一方面來說,藝術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稀缺性,甚至唯一性,所謂“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如果失去了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只剩下對娛樂的需求和對利益的追逐,就容易肆無忌憚地模仿、乃至篡改藝術本身,而結果往往不招人待見。借用一句廣告語作為結語,大黃鴨就是大黃鴨,“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