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游山樂水,自古都是雅事。富而言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各種形式的旅游,流連風景,體驗人文,只為求得半日閑暇,一朝輕松。可是,近日連曝之若干事件,卻使一些游客既破財又添堵,玩得夾生,甚至可能以后視旅游為畏途。當雅事遭遇“不雅”,游客傷不起,景區傷不起,地方傷不起,吾泱泱大國之文明美譽更傷不起。問題出在哪里?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些事件。據報道,某網友借春節假期出游香格里拉,結果被騙“買”了14萬元藏藥。在此前不久,赴海南三亞的幾名游客被迫花了4000余元買單“吃下”三個普通菜,“宰客門”事件因此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問題關鍵是這不是個案。在最近國家旅游局對全國24個5A級景區進行的暗訪中,13個景區因各種問題被勒令整改,河南少林寺景區也因服務質量、環境質量未達標遭遇“摘牌”危機。一邊是生活奔小康、腰包漸鼓“游需”漸漲的國民,一邊是亂象頻生宰客坑爹的旅游“勝地”多A景區,如此不匹配,不協調,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深刻反思、有效補位。
在這些事件中,可能有的屬于管理問題,有的屬于個體道德問題。無一例外的是,欺詐或商業行為的謀利,擠占了文明的空間。宰客為利,賣假藥為利,服務質量、環境質量不達標據報道是為了商業上壓縮成本,也是為利。嗚呼冤哉,昔之風清月朗勝地風景,唯借孔方兄之一隙而得窺半面,烏煙瘴氣其上,雅之不存,美將焉附?以旅游助推經濟發展,本無可厚非,但若價值觀僅定位于利,從長遠看,則不啻于涸澤而漁、做一錘子買賣。海南三亞“宰客門”事件后,當地緊急“救場”,借媒體代為“認錯”,即可見其切膚之痛。而從網友們的聲音也可以看出,上述事件確已在他們心中留下了陰影,其出游也對涉事地作了“自動刪除”。
但是,事件背后的警示意味沒法刪除。在各地紛紛開發旅游之時,文化之旗號常見,文明之行止鮮有,甚至曝出上述丑聞,實在可悲可痛。須知,旅游既包含固有的自然、人文資源,資源本屬稀缺;又體現了當下的文化體驗與構建,本當自珍自重。倘若文明缺位、價值錯位,青山綠水、厚重文化亦將成為一張空洞的“畫皮”。像少林寺,本是禪宗祖庭、文化淵藪,有的地方拼命爭搶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以開發旅游,好不熱鬧。“西門慶故里”之類頻現,“宰客門”、“整改門”接連刺痛國人的心。事實上,不僅是旅游業,包括各行各業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深刻反省: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在此類事件中“被宰”?又到底是什么“宰”了我們?
相似的謀利求財,可能部分說明了問題。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文明的缺位,或者說價值的錯位。得山水之“地利”卻缺地氣人和,得文脈之“天時”卻缺傳承莊嚴,說明有一部分人已失去了文明的衣裳,正往功利之路上“裸奔”。在經濟社會轉型的當下,這一現象可以理解,但這絕不是借口。且不論旅游業反映了一個地方的門面,“唯利”而致“違法違規”,社會法制和社會秩序不允許,長遠的、可持續的旅游業發展不允許,上承五千年文明、正在打造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的事業更不允許。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更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許,提高行業素質、國民素質是“祛病”之一方。其實質,就是要正確定位行業的價值內涵,樹立正確的公民價值觀。而旅游管理部門,則要由表及里,防止“口號滿天飛”、“文化一張皮”,切實做好規劃、管理、監督的工作,使山水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文明。唯正面價值、核心價值滲入包括旅游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遍播社會全體,“宰客門”之類可止,游而雅可期,游客終可“踏遍青山人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