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桑田 陳孟昕
“‘德’不可空談,一定得具體有所作為。對我來說,就是運用自己較擅長的藝術方式去傳達真善美,讓作品產生好的影響,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人民。”對于日前獲得的“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著名畫家陳孟昕如此理解,且長久踐行著。
【一掃工筆人物畫甜俗之氣】
1957年,陳孟昕出生于河北邢臺,少時畫的一幅《實踐出真知》童趣十足,參加全國少年兒童畫展還獲了獎。中學畢業后陳孟昕進染織廠當工人,做的是設計花布的活兒,后被推薦保送到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1979年畢業后到報社當美編。數年后為了提升自己,陳孟昕報考了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88年,拿到碩士學位后陳孟昕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連續六屆參加全國美展,作品屢屢獲獎。
之所以能取得豐碩的藝術成果,陳孟昕在藝術創作上的主動探索與自我突破功不可沒。讀大學和研究生期間,處于創作初期的他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水墨畫,也畫了很多優秀的寫意人物作品,獲得了湖北省第六屆美展一等獎,之后創作的寫意畫也顯現出良好的筆墨功底。隨著藝術實踐的深入,陳孟昕找到了“更適合自己內心”的表達方式和敘述語言,遂轉變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從寫意人物過渡到工筆人物。“工筆畫能很好地抒發、詮釋我的情感,因為我性格比較認真細膩,又受浪漫‘楚文化’的影響,這些都促使我轉向工筆畫。”陳孟昕說,藝術家要達到理想的藝術高度,必須運用最能凸顯個性的創作風格和樣式,如此才能達到“手與心一致”。隨后,他根據去新疆體驗生活積累的素材而創作的工筆畫處女作——《帕米爾風情》一舉斬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這幅作品將寫意畫的流暢、氣韻、神思融于工筆畫之中,使工筆畫有了全新的面貌,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
得到認可后,陳孟昕又獨辟蹊徑,建立并形成了“大工筆”的結構范式,來創作主題性的大型作品。在標志著陳孟昕個人風格成熟的現代工筆重彩畫《一方水土》中,他塑造出100多個具有地域特色、動作與神態生動各異的人物,精彩再現了貴州黑苗族的生活。這幅作品以當代審美角度描繪了當地“人與人的親近真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陳孟昕在其中寄寓了“把那種美好帶到城市生活里,讓人們懂得珍惜彼此和自然”的深深期許,他那詩意的審美意趣和家園情懷也在畫作中一覽無余。因而有評論認為,陳孟昕的作品一掃當今工筆人物畫常見中的甜俗之氣,他在工筆人物畫中就如何運用新的審美觀念、形式語言來表現民族文化風尚和當代人的生活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藝術之根在祖國】
如果說陳孟昕1994年創作的《一方水土》畫出了貴州黑苗族的春天,那么2002年創作的《暖月亮》則畫出貴州黑苗族的夏天。8年之久的春夏延續,其間跨著陳孟昕的一段海外生活經歷。他是個“海歸”?是的,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留校工作幾年后,陳孟昕開始在加拿大和美國旅居,美國很高檔的畫廊代理他的畫,其作品售價不菲,他還拿到了綠卡。而正當藝術事業在異鄉紅火之時,他選擇了回國。這個決定使得他的很多朋友感到納悶:畫賣得這么好,收入又可觀,為什么要走呢?“離開親近的環境氛圍和文化圈,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沒有根的植物,心中總感到空虛。因為我身在國外畫的還是中國畫,脫離了祖國和民族環境只會越畫越空。我藝術的根在中國。”陳孟昕告訴記者,美術作品的個人風格是小風格,大文化大民族風格才是大風格,他不想讓自己繪畫的民族風格在國外慢慢被同化而丟掉了。
這段旅居經歷也給陳孟昕的藝術生涯帶來了新突破。在他看來,中國傳統繪畫崇尚和諧典雅,對色彩卻較為輕視,而西方繪畫則極重視色彩科學和冷暖關系。于是,他的工筆畫在保持畫面主色調的前提下,借鑒西方繪畫的色彩技巧,有機融入了對比色的運用。《暖月亮》中他極盡色彩冷暖對比,大膽地讓紅綠藍在畫紙上碰撞,盡情描繪出作者所向往的詩情畫意,這也使得該作品在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中獲銀獎,又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上獲得銅獎。
【無生活 不藝術】
冥冥之中,陳孟昕的繪畫方式映襯著他兒時的那幅作品——《實踐出真知》。他的工筆畫作品題材大都為云南、貴州的少數民族風情,地域文化特點突出,而每幅作品中所表現的人物的特征細節,均非陳孟昕的信手涂鴉或隨意虛構,確是有其真實的原型和來源。“民族土壤中可以挖掘出富有文化涵義和充滿生命活力的民間生活題材。我是在生活一線尋找繪畫題材,作品里每個人的動作神態都取自我深入其生活的觀察與感受。”陳孟昕告訴記者,為了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他曾經“整個春節在貴州苗寨里過,看著苗族人家一天天怎么過”,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感受中鋪開了畫紙。無怪乎,苗族的春節民俗會在陳孟昕的畫面里鮮活生動起來。
范迪安曾評價說,陳孟昕的作品總是具有一種大視野的景象,在寬闊的結構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氣象融合在一起,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生命共同顯示出生機,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使得他的作品充滿豐富絢麗的色彩。
回國后陳孟昕一直在湖北美術學院工作至今。身為副院長,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依然堅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為湖北設計、制作了一系列標志性作品:人民大會堂湖北廳壁畫《楚韻》,武昌新火車站壁畫《龜蛇鎖大江》,武漢江灘大型浮雕《大禹北方治水故事》等。“公共藝術有更大的影響,可以為城市服務,而且對于提升民眾的文化品位、審美鑒賞能力有幫助。”陳孟昕如是說。
“長江后浪推前浪,培養新人是我不可推卸的責任。”陳孟昕坦言。多年來,他堅持給本科生上課,傾心培養了50多位研究生,這些學生大都表現不俗。在教育理念上,與其繪畫風格一致,陳孟昕也希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靈感,“不喜歡學生無病呻吟,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小情緒里。”由于各方面表現突出,陳孟昕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指導教師”、“教育系統管理育人先進個人”。
藝術家的德與藝相得益彰,方能同煥芬芳。多年來,助學、捐贈、義賣等活動總少不了陳孟昕的身影。從2003年起,他多次以個人名義資助貧困農家兒童上學,被湖北省總工會授予“陽光助學特別貢獻獎”,他曾將一幅合作國畫拍賣所得的280萬元善款全部捐獻給貧困學子,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他又積極參加“百名書畫家賑災義賣”活動……對于這些,陳孟昕一再囑咐記者“輕描淡寫”,他懇切而平實地說:“做公益是內心的一種需要,他做這些事時其實是自己得到了滿足。”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