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藝術家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創作思路穩定,易于被識別,創作形式相對不變,以延續其創作風格;另一種則是不甘于重復自己,求變創新,以豐富創作內涵,開發其潛在的創造力。徐唯辛教授屬于后者,他認為,時代對藝術家的學養和思想深度、對于藝術題材和藝術形式的發展創新都是有要求的。就藝術規律而言,藝術創作不能總停滯在一種形式或一個水平上,這樣很難引起視覺興奮。他提倡藝術家多閱讀、多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以藝術的形式參與推動時代的進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
早年,徐唯辛以畫新疆、西藏的人物與風景為創作主題。油畫作品《馕房》是20世紀80年代徐唯辛在中國美術學院讀碩士學位時的畢業作品,這幅油畫作品于1987年在首屆中國油畫展上獲得了優秀獎。作品吸收了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風格,避開了邊疆作品創作慣用的歌舞場面,擯棄了強烈的對比色,采用了溫暖的近乎單色的橘黃色調,將生活中常見的情節給以詩意的構成。1987年的首屆中國油畫展是自油畫傳進中國近百年來的第一次油畫大展,產生了15個優秀獎。徐唯辛在談創作體會時說:“當時在美術界畫新疆風情的作品很常見,但像《馕房》這樣能淋漓盡致地表現維吾爾族人善良、質樸民風的作品還真不多。總結起來,還是我愛說的那句話:心里有,才看得見。這幅作品在當時很有一點‘前衛’呢。”在徐唯辛的碩士學位畢業答辯會上,一位擅長蘇派油畫的老先生指責《馕房》為“年畫”,因為他們很少看到油畫可以用幾乎平整到沒有筆觸的方法來完成。后來一度盛行的“新古典主義”更是將表面的平整推到了極致。1993年,徐唯辛赴西藏游歷藏北地區,創作了油畫《酥油茶館》,此作品于1994年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油畫《圣地拉薩》入選1997年當代中國藝術展。緊接著下一個時期,徐唯辛創作了反映城市題材的油畫《酸雨》《過道》等系列作品,畫面中的人物和景物呈現出焦慮和矛盾的神情。油畫《工棚》被選入第十屆全國美展,獲得銀獎,并參加了北京世紀風采展,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文藝獎”、“文學藝術獎”和“美術作品展覽佳作獎”。
曾在廣州生活了13年的徐唯辛,充分領略了廣州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境況,商業大潮的席卷,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徐唯辛再難靜心創作唯美而遠離塵世的民族風格作品。作為學者型藝術家,徐唯辛尊崇“知識分子要以蒼生禍福為念,匹夫要為國家興亡負責”的精神品質。至此,他對現實生活的認知與內心的追求產生出碰撞,對藝術的理解和自我價值的判斷有了新的認知。之后,他的畫作一反唯美情調和安靜恬適的意境,將創作方向轉入對現實的關注和歷史題材上來。他大膽地嘗試脫離延傳了幾百年的傳統構圖及繪畫形式,融入時尚元素,創作了大型肖像系列作品《2005中國礦工紀實——礦工肖像系列》,然后推進至歷史題材,2007年展出了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系列作品《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
徐唯辛關注現實,并以油畫作品反映著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在以民工為原型的作品《工棚》獲獎后,他又多次深入到煤礦去體驗生活,與滿臉煤渣的礦工交朋友,徐唯辛關注著他們的生活狀況,了解了國內最先進的煤礦生產線和設備,并同時關心那些小煤窯。這些煤窯多數是由個體經營,生產條件和安全設施很差。徐唯辛走到工人當中去,希望看到最真實的境況。礦工們知道了他的教授、名畫家身份后,避而遠之,不敢接近他。而徐唯辛總會迎上去和礦工們握手,熱情與他們相擁,拍著工人的肩膀大聲說:“來呀,我們是兄弟!”他收集了大量創作素材,創作出了一批以礦工為題材的巨幅肖像,記錄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形象。2006年5月,徐唯辛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勞動者”個人作品展。他將一個時代的勞動者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他筆下的礦工頭像,神情凝重,氣質憨厚,眼神真切,衣著質樸,給人以親近、樸實感。徐唯辛說,他感謝自己熟悉的煤礦工人和農民工,“因為是他們激勵我以他們的形象作為時代見證和素材進入作品,并造就了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個人作品展。”
徐唯辛教授集數年的功力與心血,融匯于一個逝去時代的“眾生相”里,作品《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系列肖像,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縮影。徐唯辛以具象、客觀、細膩的寫實手法,龐大的規模,將百幅肖像巨制和簡歷文本呈現在今人面前,使這些沉默的面容體現了永恒的價值。這其中包含了他的特質、情懷、責任和良心。自從創作完成了大型人物群體肖像,徐唯辛才得以釋懷。這樣的轉化,蘊含著作者的人文情懷,反映了一個藝術家對藝術價值的深度思索。他不斷地發現、發掘更廣闊的藝術空間,以填充學術領域的空白,表現了一個創作者從思想深度、藝術題材、藝術形式到藝術創新的全過程。
徐唯辛是一位沒有學究氣、直爽前衛、內涵豐富、觸覺敏銳、富于創造力的藝術家。作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的執行院長,他不斷提倡師生們要養成勤于讀書、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提升專業素質和人文修養。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將人生價值觀的傳遞貫穿其中,并對本科生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進,打破了學生課程的專業界限,由學生自主選擇所學課程,最終根據學生的專業優勢確定發展方向。2008年,徐唯辛獲得了第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藝術家獎;作品《薩馬蘭奇肖像》入選第三屆北京雙年展;油畫作品《礦工肖像》系列入選臺灣首屆福興國際雙年展,并參與了中國寫實畫派的賑災作品創作活動。同年,“虛無眾生相——中國畫家徐唯辛油畫展”在紐約曼哈頓雀喜街藝術中心中國廣場藝術空間舉辦。2009年,徐唯辛獲得了耶魯大學頒發的“杰出藝術家”獎。2010年5月,徐唯辛教授應邀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藝術學院做了題為《藝術—社會—歷史—我的實踐與思考》的演講,繼而在哈佛大學參加了題為“耳順——中國發展論壇”的學術活動,會上他所講演的題目為《中國當代藝術觀察和我的實踐》。2011年4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舉辦了題為“中國形象”的徐唯辛個人作品展。
徐唯辛以藝術家特有的方式,再現了共和國的歷史。每每觀賞他的畫作都會獲得視覺的沖擊力,這種沖擊直達觀者的靈魂——時光在不經意間流逝,曾經的歷史有可能被淡忘,留下的只是夢一般模糊的背影,或許某一天這背影也會被源源不斷的新的誘惑徹底淹沒。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背影都不記得,那么根在何處?徐唯辛從民族風情題材的《馕房》,到現實題材的《礦工》,再到歷史題材的《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他的畫作所紀錄下的,便是中華民族曾經的歷程。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