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介紹自己的書法作品
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書法家肖云儒的自作詩詞聯(lián)句個人書法展近日在鐘樓開展。在古城悶熱的天氣里,數(shù)百名陜西文藝界、書法界的名人和中外游客擠在鐘樓不大的廳內觀看肖云儒多年積累的書作,雖然揮汗如雨,但心頭卻似有清風拂過。有趣、犀利、有內涵、有品位,是很多人觀看后的評價。
開展儀式結束后,已經年過70的白發(fā)學者接受了媒體的采訪。
紙上春秋盡滄桑
7月28日展出的近50幅書作,是肖云儒多年來的積累,但是大多不是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就是被題詞贈送的機構、個人收藏,因此這次展出的,多是肖云儒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趕出來的,“幾封信札是原件”。說起這些作品,學者仿佛談起了自己的孩子。
給興教寺的題詞是肖云儒的得意之作,“興教寺存放著玄奘的舍利子,他是法相宗的祖師爺,又傳播了因明學的思想,我就做了這么一副對子。”說著他伸出手指指點,“興唯識慈目善心法相 教因明 和風甘露祥云”。“勝友如云 覓芳徑而駐馬 有何下酒 高朋滿座 聚林中竟得月正好談詩”這是肖云儒為大唐芙蓉園內芳林苑題的對聯(lián),很多游客評價其對仗精妙,他微微地笑起來,“一般對聯(lián)多是七言,我想有點突破、多點趣味,就設置了這個一問一答的對聯(lián)。”
但比較起來,給很多基層單位、民間藝人的題詞卻是肖云儒的最愛。“聚友成社燃情為火”,這是參加隴縣中國社火節(jié)的題詞,“我想這是社火最原始本真的源頭。”而在榆林觀看陜北剪紙時,肖云儒題了這樣一副聯(lián),“紙上春秋盡是世間滄桑剪下云錦無不心中浮圖”,“民間藝人精彩的技藝,觸動了我,這種靈感來得特別鮮活。”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妻子一直在提醒他,喝點水喝點水,看嗓子都啞了。“前幾天心腦血管就出了問題,頭暈得厲害,我們緊張地叫了急救車。”肖云儒的妻子告訴記者,醫(yī)生不同意他來參加儀式,可是肖云儒堅持要出席,最后“醫(yī)生只好跟著我來了。”有些消瘦的學者微笑著說。當天的開展儀式上,肖云儒說自己“用書法來書寫生命”,而著名作家賈平凹也說肖云儒癡迷書法,得了書法這種病,而且是“我們這群人中得病最深的”。也許惟其癡迷,才能結出果實來吧。
文化與書法本不可分
近年來很多人稱肖云儒的書法為“文人書法”,而談起這個話題,肖云儒卻明確地表了態(tài),“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文化與書法不可分割!”他歷數(shù)古代的多位書法大家,他們同時也是文化名家,“近代的郭沫若、于右任不也是如此嗎?”肖云儒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文人書法,是因為書法作品市場化以后,很多職業(yè)書法家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人了,“不懂四書五經,不會詩詞歌賦”,同時很多文人也不懂書法、沒有一筆好字,“書法和文化,被剝離了。”
“文化是書法的生命,書法是文化的形態(tài)。”肖云儒這樣做了結論。書法應該有兩個評價坐標,一是審美藝術的提升,一是與社會、時代的脈搏共振,“職業(yè)書法家不能滿足于研究技法,不能離開民眾和社會。”他明確表示,不贊賞書法家終日鉆在書齋里研讀典籍,“那樣生長出來的是豆芽!必須有典籍的涵養(yǎng),又有對生活、民眾的體驗,才能長出大樹!”肖云儒同樣提倡文人、作家好好練習書法,“學者也應該有一筆好字!但文化人為了利益爭奪‘文人書法’的頭銜也是絕對不應該的。”(記者 肖雪 李明 王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