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畫家蔡長奎
兩天前,天津畫家蔡長奎的個人繪畫展在德國法蘭克福開幕,這位曾于2006年獲得法國盧浮宮繪畫銀獎的優秀藝術家,又一次讓中國繪畫揚名海外。蔡長奎善畫馬,他的畫與他人不同之處在于“中西合璧”,他用油畫的理念和國畫的筆墨書寫著自己的志趣和襟懷。
對徐悲鴻畫馬崇拜有加
畫馬,是蔡長奎藝術的跋涉,也是他藝術的一個高峰。他同時也是近年眾多畫馬畫家中跑出的一匹“黑馬”和“寶馬”。
我們不妨從古代作品中找出一條曲線,就能讀出馬在中國人的藝術視野中拋出的審美軌跡。從驪山腳下秦始皇陵挖掘出來的兵馬俑,可見人與馬的關系。為何叫“兵馬俑”?說明戰爭和國家政權要有兵有馬,是生死相依的關系。
到了唐太宗的昭陵,刻在石屏上的高浮雕“昭陵六駿”,是這位皇帝和功臣們征戰時的坐騎,于是摹刻生前之影像,說明把馬視作與人平等的感恩關系。由此中國畫馬之狂潮在盛唐被掀起,涌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馬名家。此后,中國畫的題材愈來愈廣泛,但“鞍馬”作為一個重要畫料,卻歷久常新。
縱觀蔡長奎的畫馬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少年時期隨意涂鴉階段,這種隨意性源于天賦,也源于小學時偶然看到徐悲鴻畫馬圖片的契機,使其從少年時代就喜愛畫馬,更喜歡在閱歷所及的范圍內觀察、關注馬。20世紀五十六年代,拉著車的馬、驢、騾經常出現在城市街巷,這無疑給喜愛馬的蔡長奎提供了素描速寫的機會。據他小學的同學臧克琪等人回憶,那時他最愛畫馬,在班里乃至全校已頗有名氣。
再有就是他的臨摹階段。徐悲鴻畫的馬在新中國成立后,名聲大振,婦孺皆知,故追隨者甚眾。蔡長奎從青年時期臨摹徐氏畫馬,持續長達二三十年。至今他對徐悲鴻畫馬依然崇拜有加,難以言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三個階段在工作之后,蔡長奎將視野擴及內蒙古大草原,他多次赴草原寫生,速寫稿日積月累,數以千計。此外就是他以徐悲鴻畫馬為榜樣,越來越多地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在馬的造型上,他學習徐悲鴻以歐洲馬和印度馬為原型,把歐洲的高頭大馬加入中國馬的敦厚樸實放進中國畫,更將西洋畫的透視明暗關系引入中國畫,由此再運用嫻熟獨到的中國畫筆墨。
藝術風格重在自然流露
為何蔡長奎要把油畫與國畫結合在一起?蔡長奎說自己最開始接觸的是油畫創作,參加畫展的也都是油畫作品,當他來到天津市民俗博物館工作后,中國民俗文化幾百年的傳統底蘊對他產生了非常深厚的影響。他強調說,“中西合璧”需要兩種文化自然地相互吸收、借鑒,不能硬生生地扯在一起。
在蔡長奎的創作過程中,著名藝術評論家王振德教授對他的啟迪十分重要。蔡長奎畫馬,有的作品使用顏色,有的作品沒有顏色,因此他一直在琢磨如何定位自己的風格。王振德教授見他為此事煩惱不已,便說了一句“藝術風格要自然流露”。蔡長奎聽完以后頓時開竅了,他意識到通過自己大量的積累、領悟和創作,繪畫風格早已在作畫過程中自然形成,自己只需要跟著感覺走,必定能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畫。
另外,學生的畫里永遠有老師的影子,雖然不能避免老師對自己的藝術影響,但學生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用王振德先生的話說就是“另起爐灶”。“‘另起爐灶’并非易事,這種藝術上的轉變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最終會通過畫家的文化底蘊和對意境的理解體現出來。”蔡長奎說。
中國畫家須有本土特色
2006年,蔡長奎憑借作品《奔馬》征服了挑剔的法國藝術家,獲得法國美術協會舉辦的“法國盧浮宮卡魯賽爾沙龍展”繪畫銀獎。對于中國當代畫家如何在外國揚名,蔡長奎有自己的看法:“東西方繪畫在起點上都差不多,個人認為,中國畫家要提升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一定要有自己本土的文化特色,不要刻意迎合西方的審美,可以去感悟、理解、吸收西方的藝術之長,但不能把自己的東西丟了,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站住腳?!?/p>
“讓人看得懂”是蔡長奎多年作畫的最大感悟,何為“看得懂”?蔡長奎解釋說:“一些文人畫作比較抽象,在國外曲高和寡,不能被人讀懂。我現在畫畫處于普及階段,主要的工作是把東方的繪畫元素介紹給西方藝術家,讓外國人認識中國畫,能看得懂中國畫的用筆、用墨?!?/p>
蔡長奎說,一位畫家終身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畫什么,二是怎么畫。之所以有的畫家一生勤奮卻一事無成,恐怕和以上兩個問題沒解決好有關系。關于畫什么,蔡長奎的觀點是從自己喜歡的東西入手,不要一味貪圖經濟上的利益,發自內心喜歡才能在作畫時心情愉悅,筆下生輝。再說怎么畫,蔡長奎建議不要一上來就急于給自己的風格、特色定位,要通過理解、感悟,在大量的繪畫中自然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
蔡長奎簡介
蔡長奎,1950年2月生于天津,自幼喜歡繪畫,深受徐悲鴻大師藝術影響,特別喜愛駿馬創作,尤喜愛水墨駿馬繪畫。1968年參加工作,于“天津新港”成為業余畫家。從事港口內大型壁畫的創作繪制并繪有大量港口風影寫生作品。1976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后回到天津港成為一名全職畫家。1979年到天津市民俗博物館(天津天后宮)工作,從事油畫、壁畫創作及博物館陳列設計工作。
曾擔任天津市民俗博物館館長、天津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南開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F為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法國國家美術協會會員、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天津市南開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其曾為世界三大媽祖宮廟中的臺灣北港朝天宮和天津天后宮,創作反映媽祖生平的大型壁畫《天后圣跡圖》,該壁畫成為媽祖文化藝術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作品《奔馬》于2006年法國美術協會舉辦的“法國盧浮宮卡魯賽爾沙龍展”全世界600多幅作品中獲得繪畫銀獎。這也是徐悲鴻之后第二個獲獎的中國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