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4日,原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雜技劇《天鵝湖》首演,中國第一部雜技劇由此誕生。雜技從此突破不善于敘事抒情的局限,在單一節目、主題晚會、雜技秀之外開辟新賽道,從技巧展示轉向戲劇表達,雜技劇這一全新表現形式迅速崛起,以雜技技巧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和表達情感,實現了雜技美學品格的提升。
20年來,雜技劇從無到有,從誕生到走向成熟,300多部題材豐富、風格多樣的雜技劇相繼問世,推出《渡江偵察記》《戰上海》《先聲》《天山雪》《聶耳》《化·蝶》《呼叫4921》等一大批精品力作,以雜技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推動雜技藝術高質量發展。在雜技劇誕生20周年之際,“廿載芳華·奮進新程——中國雜技劇20周年主題研討會”召開,回顧總結雜技劇輝煌歷程,為深入推進雜技劇創作繁榮發展凝心聚力。
“雜技劇的出現翻開了中國雜技發展的新篇章,是中國舞臺藝術界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雜技人對世界的一種獨特文化貢獻。”原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局長汪守德高度評價雜技劇誕生與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雜技劇不斷打破和拓展雜技的邊界與疆域,從單純的技巧性、力量性、觀賞性向主題性、敘事性、藝術性邁進,使雜技破繭成蝶、如虎添翼,實現了雜技藝術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轉化和發展。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粵春指出,雜技劇是雜技與戲劇等各類藝術融合的新興舞臺演出樣態,是中國傳統雜技藝術守正創新、賡續發展的重大成果,是新時代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樣本。20年來,雜技劇的創新創作引導雜技的教學、訓練、創作、管理與營銷的重心和方向都發生了變化,對當代雜技藝術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雜技劇的誕生與發展有其必然性。中國雜協顧問、北京文聯副主席張紅分析了中國雜技劇的成因,提出時代的發展以及觀眾審美需求的提高對雜技藝術提出了新要求,雜技尋找到了用肢體技藝表達文化和精神內涵的敘事方式,承擔起傳播時代主旋律的重要使命,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文藝新力量。同時,雜技自身包容開放與傳承創新的特質、國家藝術基金的扶持、地方文旅融合發展的需求、雜技教育對文化素質和綜合藝術素質培養的重視、優秀劇目的示范引領、文藝評論的助力等都是雜技劇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國家藝術基金理事宋官林指出,雜技劇是幾代中國雜技藝術家歷經20年的思考、探索、實踐,創新、創作、創造出的具有主題立意、情節情緒、人物線條等綜合性審美特征的藝術形態,帶有鮮明中國印記,凸顯東方美學精神,面向世界戲劇藝術之林昂首挺進,是新時代中國雜技藝術界向黨和人民交出的美的答卷。
技巧與劇情關系問題的解決是雜技劇成功之路的關鍵。雜技劇《戰上海》《天山雪》《先聲》先后獲第十六屆、第十七屆“五個一工程”獎,是雜技劇20年蓬勃發展的重要成果,實現了技巧與劇情的合二為一。中國雜協副主席、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藝術指導俞亦綱認為,將雜技本體技巧融于戲劇結構中是雜技劇的創作準繩。經過20年的實踐摸索,雜技劇已經從最初的技巧與劇情“兩張皮”拼貼,到逐步提煉出“技巧要為劇情服務,劇情要為技巧提供空間”的理念。如《戰上海》改變了以往雜技節目的簡單組合,將原有節目技巧解構重組,高度化用于劇情;《天山雪》中大部分雜技技巧都是根據劇情需要量身定制,劇情構思與技巧開發交織并進,做到了融技巧于劇。沈陽雜技演藝集團總經理王曉談道,雜技劇必須堅守雜技本體,《先聲》將展現民族技藝置于首位,力求將高難度雜技經典語匯與戲劇性情節進行深度融合,用6大戰斗場面,30個節目打碎重組,40場布景轉換、串聯,追求雜技與戲劇表演的巧妙編排與整合,在跨界融合中凸顯雜技藝術的魅力。
雜技劇的發展與演員綜合藝術表現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中國雜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雜技劇《天鵝湖》男主角魏葆華追憶《天鵝湖》的創演過程時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缺乏戲劇表演經驗。為了能夠盡快提高表演能力和水平,他和女主角吳正丹看了至少15個不同國家版本的芭蕾舞劇《天鵝湖》,模仿劇中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而揣摩人物的內心情感,不斷豐富表演的潛臺詞。群體演員也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艱辛過程,如打破按獨立節目確定主要演員的傳統觀念,所有演員圍繞劇情劃分角色主次,并嚴格按照音樂節奏完成技術難度動作等,最終促成該劇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雜技界、戲劇界、舞蹈界、評論界等各領域專家紛紛在研討會上發言,為雜技劇發展鼓與呼的同時,也提出了諸多推動雜技劇與雜技創作健康發展的真知灼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尹力認為,當前對雜技劇評價標準不一,應著力加強雜技劇理論研究,總結雜技劇藝術創作規律,建立雜技劇評價標準與審美體系,為今后雜技劇創作、評論、教育教學、市場化等提供理論指導。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戲曲藝術》主編吳新苗強調雜技發展要立足本體,不忘初心,雜技有三千多年歷史,雜技劇只占其中短短20年,要警惕戲劇化是否會對雜技本體造成損傷,同時建議在大制作之外可開發小品類及情節性雜技劇創作,推動雜技劇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西安戲劇學院專家籌設組組長姜浩揚、知名雜技劇編導李春燕均提出,當前雜技劇優秀編導多是戲劇界、舞蹈界跨界創作,要著重從雜技本專業發掘和培養編導人才,促進優秀雜技演員向編導轉型。
“雜技劇‘小荷才露尖尖角’,起步之初可以大致遵循戲劇創作規律,但‘學法’‘守法’‘遵法’最后是‘破法’。”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協主席邊發吉總結強調,戲劇以敘事為核心,而雜技是以技巧為核心、兼表演和敘事的綜合藝術,創作中可以采用假定、虛擬、寫實、時空自由流轉等多種藝術手法,以臺中臺、戲中戲、多角度、多中心、多視點、多層面等來呈現,不拘一格,雜技劇并不一定要按照西方戲劇學概念來限制自身發展,要慢慢提煉雜技自我發展規律和雜技劇自身創作特點。他指出,“觀看藝術演出,人們記住的往往不是技巧,而是故事,是文化,這也是今天我們為什么要用雜技講故事、融合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原因,好看好聽好玩、大家喜歡、有價值才是雜技的最高標準。雜技劇20周年是一個重要節點,也是我們雜技界奮進新征程的新歷史起點,廣大雜技工作者要接續奮斗、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