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光明網主創,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支持,相關地方宣傳部門協助,制作推出《我們的村莊(第二期)》網絡音視頻節目,圍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主線,以村莊為主題,以經典文藝作品為切入點,深入革命精神發源地,挖掘革命精神傳承的當代故事,展現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進程中村莊發展的可喜成績,從一個側面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甘肅省鐵人村
“鐵人”故鄉的生機活力
傳承鐵人精神
作為“鐵人”王進喜的出生地和成長地,甘肅省鐵人村是如何從一個貧瘠荒涼的戈壁小村,發展成為如今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鐵人村村民們如何以鐵人精神為“魂”,深挖鐵人精神內涵,建設好“鐵人”故鄉?本期節目向你講述甘肅省鐵人村的故事:“鐵人”故鄉的生機活力——傳承鐵人精神。
《我為祖國獻石油》,每當旋律響起,這首創作于半個多世紀前的歌曲,仍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它描繪了上世紀60年代,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艱苦創業、矢志奮斗,開展石油大會戰的熱烈場景,展現了他們戰天斗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是中國工人階級英雄群像的生動寫照。
王進喜雕像
1960年春,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從玉門千里迢迢奔赴大慶。他和工友們一起用肩扛手拉的方式豎起了井架,他自己更是帶頭用身體替代攪拌機壓住了井噴。在油田開發建設過程中,鐵人精神一直是鼓舞石油職工戰勝困難,勇往直前,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鐵人精神是“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北風當電扇,大雪做炒面”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60多年來,鐵人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們凝聚前進力量,爭做時代先鋒。
王進喜號召工友們艱苦奮斗,建設油田
甘肅省玉門市赤金鎮鐵人村是“鐵人”王進喜的出生地,也是鐵人精神傳承發揚的地方。在這里,鐵人精神成為支撐整個鐵人村創業發展、闊步向前的精神財富,深深植根于人們心中。
鐵人村是典型的戈壁村莊,曾經落后貧瘠。多年來,鐵人村始終把發展產業、提升群眾致富能力作為頭等大事,在幾任村支書的帶領下,全村上下自立更生、艱苦奮斗,堅定信念、迎難而上,結合地理區域特點,科學求實,闖出了一條綠色產業路。
目前,鐵人村生態韭菜產業園已建成設施韭菜標準化生產試驗棚4座,標準化生產棚51座,拱棚20座,打造集經濟生產、科技示范、科技培訓、農業生態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韭菜產業示范園,輻射帶動赤金鎮萬畝日光溫室韭菜提質增量。
鐵人村村貌
“鐵人”元素在鐵人村處處可見,在鐵人留宿館,吱吱呀呀的木頭門、土坯院墻、木制窗欞及屋內簡樸的陳設,定格了艱難歲月里的“創業史”,彰顯著“鐵人”艱苦樸素的作風。
在鐵人故居紀念館,一件件展品生動展示著“鐵人”王進喜的人生經歷及重要事跡,敘述著鐵人精神的鍛造過程。
近年來,鐵人村重點抓好鐵人精神傳承、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等工作,以鐵人精神傳承示范為核心,深挖鐵人精神內涵,講“鐵人”故事、傳“鐵人”精神,全力打造“鐵人”故鄉。
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在鐵人村,處處可見鐵人精神感召下的生機與活力。
鐵人故居紀念館
鐵人精神凝結著鐵人村村民樸素的情感,激發著大家創業奮斗的勇氣,一代又一代拼搏實干的鐵人村村民,在鐵人精神感召下,正朝著新時代的幸福目標闊步邁進!
鐵人村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