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能否搭上影院這趟車?
不久前,一場書店和電影院的跨界合作,備受關注。4月底,山西新華書店集團與保利影業簽訂院線合作項目,計劃在5年內,在山西的新華書店內建立28家電影院。5月初,第一家書店加影院——汾陽新華書店開始試營業。影院能否助力書店實現經營模式“轉身”?二者合作能否帶來新的文化附加值?
把電影院開進書店
早在2010年,一個叫“八月的葉海量”的網友就在博客上感嘆,每次去電影院買完票,總要等一陣子才能開演,有個書店看看書就好了。這個設想今天已變成了現實,不過,這次是把電影院開進了書店。
山西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田文生最開始聽到這個創意的時候,就為之一動。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落實在出版領域,田文生就想到了打造“美麗書店”。兩年來,山西新華書店集團一直在尋找書店的突圍之路。
當書店與影院結合的創意出現在田文生面前的時候,他立刻拍板同意,“新華書店必須創新產業模式,尋找新的發展點。而院線是比較成熟的文化產業,二者可以相互促進。”
初步設想形成后,山西新華書店集團開始聯系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現在年輕人停留在銀幕上的時間越來越長,與書店合作,對雙方都是互補。也許能探索出一種更好的、更有深度的文化消費模式。”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公共事業部總監劉建峰說,雙方幾乎一拍即合。
經考察,山西省二三線城市的圖書和院線市場空白很大,目前有28家新華書店符合植入影院的條件。比如汾陽市只有一家可容納四百多人的電影院。最終,雙方敲定合作,年內將完成汾陽新華書店、朔州新華書店、襄汾新華書店的影院建設工作。目前,汾陽新華書店院線正在試營業階段。
“書和電影有天然共通的文化基因”
近兩年,中國電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銀幕數和觀影人數也隨之高速增長。書店與之合作,看來前景無限。但很多人擔心,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業,書店能否搭上電影這列“高速列車”?
“書和電影有天然共通的文化基因,二者的結合順其自然,也相得益彰。”田文生對這項合作顯得很有信心,“這次與保利合作就是希望通過顛覆傳統的做法,把新華書店變成一站式的文化服務中心,將影視與圖書出版相結合,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事實上,“書城+影院”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已不是第一次嘗試。
早在2009年,四川文軒旗下的成都購書中心就以“出租場地+保底提成”的方式引入影院項目。隨后,云南昆明東川書城開辦了東川影城、山東東營新華書店與山東魯信集團合作了新華魯信影城,都采取了聯合經營或自主經營的方式。
2012年,上海博庫書城宜山路店曾打算辟出一半經營面積,開設一家4D電影院,以此改變主業經營增長緩慢的局面。但這項計劃最終因場地原因沒有實施。但書店與影院結合的模式,上海博庫書城依然打算推行下去。“企宣”經理朱兵說:“我們目前打算根據現有條件,重新打造小型電影放映廳,吸引更多的讀者。”
2013年12月底,上海大眾書局美羅城門店經裝修后重新亮相,這是上海首家以電影為主題的書店。書店從原先的四樓搬到了五樓,不僅主打電影元素,還與電影院相鄰,電影院的出入口都設在書店里。大眾書局總經理助理董諶谞相信,這或許能為書店注入新的活力。董諶谞透露,今后還將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比如懷舊影展、電影小說簽售活動等等。開業以來,書店運營情況較之前有所提升。
對此,劉建峰認為,書和電影是一脈相承的文化體系。“書店在很多地區發展中,都處于核心位置,很有前景。合作對于院線來說具有補充意義,未來我們的影院也會植入書吧。”劉建峰說。
不少消費者也看好這種新型的書店。北京中今律師事務所職員張倩宜,經常在等待電影開場時候用手機看小說,“我很喜歡在電影上映時候,看電影原版小說。這樣以后就不用專門跑書店了,對我來說很方便”。企業員工王玉琪也認為,這個合作挺有創意的,非常吸引人。方便了愛看電影,也愛看書的人。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