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六屆文化企業30強看文化產業發展
南京市鳳凰書城里看書閱讀購買圖書的讀者; CFP
30個文化企業,能折射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令人期待的第六屆文化企業30強名單又如約而至,名單上有連獲此殊榮的“常青樹”,也有脫穎而出的“嫩新枝”。從這份變動著的名單中能讀出哪些新信息?
有高有低看實績
今年3月,剛剛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是第六次入選“文化企業30強”,可謂中國文化產業名副其實的“常青樹”。在過去的一年中,保利文化集團繼續創造著優良業績,不僅院線規模達到36家,管理資產總額超230億元,而且其藝術品拍賣業務成交總額達78.8億元,連續四年坐上中國藝術品拍賣的頭把交椅。
像保利文化集團一樣,30強中的不少“常青樹”在過去的一年中都依然保持快速生長,事業呈現根深葉茂之勢: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銷售收入達185億元、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3.71億元、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資產達167億元。
這一個個突破百億的數字,創造了“文化企業30強”發展的新業績。數據統計,本屆“文化企業30強”總體實力更強,企業主營收入2451億元、凈資產2076億元、凈利潤316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分別比上屆增長20%、16%和38%。
眾所周知,隨著國家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去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而文化產業卻迎難而上,持續增長,這些業績來之不易。
當然,受經濟大環境和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一些文化企業也受到波及,無緣今年的30強。仔細對比去年的30強企業,兩類企業變化明顯。
一是文化藝術類企業波動最大,上一屆30強中有6家入選,而今年只剩4家。福建莆田市集友藝術框業有限公司、北京演藝集團都沒有上榜。
二是上海地區的企業變化較大。目前,上海正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對上海文化企業進行大的重組,一些改革還沒有到位,去年的30強企業今年都榜上無名,比如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上海東方傳媒集團、上海盛大集團。相信隨著改革的到位,這些企業的內在活力將進一步激活,重回30強榜單指日可待。
有進有出看實力
對比去年和今年的30強名單,廣播影視類和出版發行類企業比較穩定,數量都沒有變化,只是企業稍有微調。
廣播影視類今年仍有8家30強企業,是“兩進兩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和江蘇省廣播電視集團公司退出了,而北京北廣傳媒集團和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了;出版發行類今年仍為10家,是“一進一出”,進的是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出的是四川新華發行集團。
除此之外,今年的30強中還有四個“嫩新枝”:思美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網龍信息技術公司、北京暢游時代數碼公司和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
文化企業30強的變與不變,都表明30強企業的推選成熟規范。憑著主營收入、稅前利潤、凈資產、納稅總額四項主要指標說話,真正讓有實力的企業進入30強企業的行列,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雖然主要靠數字說話,但文化企業30強的推選,也充分考慮了文化產業的特點,注重考查企業的社會效益,今年特別增加了對“走出去”的評價,一些企業成為文化貿易的龍頭企業,擴大了中國文化企業的國際影響力。第六次入選30強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在過去一年中,在海外300多座城市舉辦了各類演出5500場,繼續穩居全國海外演出的領軍地位;完美世界已連續六年位居中國網游出口第一名,占中國網游出口的40%以上。
有憑有據看趨勢
今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高揚了“融合”主題,拓展了發展的通道。在30強的新晉企業中,也能看到“融合”的態勢。
思美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廣告類企業,靠創意服務了寶潔、上海家化等知名企業。這類廣告服務業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是新型和高端服務業,文化附加值高,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比如,近年來北京市廣告經營平均每年增速超20%,去年廣告經營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名不見經傳的網龍公司,憑借向百度公司轉讓91助手等三大平臺一舉獲得123億元收入,既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企業的生命力,又讓人看到了互聯網企業的價值,靠“鼠標+創意”成就高利潤和高回報,堪稱文化企業中“最掙錢”的企業。北京暢游時代數碼技術有限公司主營收入45.67億元,利潤卻達到16.62億元;完美世界主營業務收入達30多億元,納稅總額為7億元。
深圳華僑城曾在2010至2012年,連續三年入選文化企業30強,后來因文化產業達不到主營業務的40%,而排除在文化企業30強之外。過去一年華僑城不斷突破主題公園單一業態,融合發展,重新回歸文化企業的“陣營”。
可以預見,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旅游、金融的結合將成為文化產業新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嫩新枝”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