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家庭多了,社會的成色就會改變”
十歲起就開始在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的胡海泉,是當今中國樂壇不多見的極具詩人氣質的流行音樂人。《海泉的詩》出版尚不到兩年,今年4月,他的第一部個人隨筆集《問泉》,再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胡海泉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父親胡世宗,是一位知名的軍旅作家。海泉的讀書啟蒙,正是從父親的書房里開始的,“小時候,家里房間有限,我的床就擠放在父親的書屋里,床邊緊挨著書架。于是不經意間便認識了泰戈爾、惠特曼、葉芝……”
“書是人生的導航儀。沒書的家庭是荒蕪的,是灰色的;有書的家庭是蔥蘢的,是綠色的。”講起話來,胡世宗既飽含軍人的豪邁,又不失作家的本色。胡世宗家庭,就是這樣一個讀書氛圍濃厚的“書香之家”。在他的家中,有好幾面全是書架的書墻,收藏的多是古今中外詩歌集和各種文學作品集,其中還有劉白羽、臧克家、丁玲等文壇名家寄來的千余冊簽名本,令胡世宗感到彌足珍貴。
胡世宗的老伴也是個博覽群書的愛書人,她所讀名著數量之多,思考之深,令胡世宗也自嘆不如;海泉的姐姐海英如今是位法官,從讀書起就是個“書蟲”,只要有時間就捧著書讀。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胡世宗的外孫段治先從小聰穎好學,小學四年級時就跳級考上初中,13歲獨自到英國念高中,15歲以優異成績被劍橋大學錄取。
在海泉25歲生日的時候,胡世宗夫婦寄給他的禮物是兩本書,一本《貝多芬傳》,一本《阿炳傳》。他們希望兒子能從中汲取養分,長久地做好自己想做的音樂。
如果外出,選幾本書在路上讀,成了這家人的一項重要準備。談及此,胡世宗的愉悅之情溢于言表:“我有次去桂林旅游,就帶上了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一路背誦。詩中寫到的每個景點,都給我新的啟示,使得旅游充滿了詩意。”海泉也是這樣,在候機室,在舞臺的化妝間,都會見縫插針地讀書。
讀書之余,20世紀60年代就曾在光明日報副刊發表詩作的胡世宗,幾十年來創作成果斐然,迄今已出版詩集《鳥兒們的歌》《沉馬》等9部,散文集《當代詩人剪影》《鐵血洪流》等11部,長篇報告文學《神秘之旅》《火炬方隊》,報告文學集《最后十九小時》等5部,評論集《關于詩的書簡》等2部,共計32部;主編、編選《新詩絕句》《決戰松嫩》等10部,創作電視劇《冬天也是春》、電視專題片《今日高玉寶》等5部;還有作品被收入中小學語文課本。
胡世宗不僅是本報的老作者,也是老讀者,家中現在仍訂有光明日報。近期關于閱讀的報道很多,他非常關注。“讀書的家庭多了,整個社會的成色就會改變。”他說。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