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為學篇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2013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講,為什么把學習擺在第一位?究其原因,在于學習是后兩者的前提,學習好才能服務好,學習好才有可能真正創新。
重視學習,也是中國古代治理思想的傳統。所謂“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古人很看重為官和為學之間的有機聯系。荀子更是說,“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強調學習是為官者的基本素質和長期功課。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大為縮短。從前講“活到老,學到老”,好像還是一種學習境界的追求,現在看來,這已經是由“本領恐慌”倒逼回來的要求了。否則,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都會大打折扣。
今天的學習,除了學好理論、政策、法律、黨情、國情,學好和自身工作領域相關的專業性知識以外,各種文史知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正如習近平所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古人的話語中,寄托著古人的情懷和精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讀其書,思其人。“見賢思齊”,這也是古代官員們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一種修煉方式。
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的意義,也點明了學習的方法。
比如要“學以致用”,學習目的在于運用于實踐,“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紙上談兵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要帶著問題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謂“思”,就是有問題意識,有問題引路學起來才有方向;再比如要培養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講的話,有了興趣,才有動力學,也才有定力學,要不然,再平靜的書齋里,也收不住對外面花花世界的意馬心猿。(木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論語·為政》
原文:同引用
釋義: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不學習,思考也會陷入困境。
注重學習和思考之間的關系。學習包括從書本上學,也包括從實踐中學。“思”可以理解為問題意識,只有帶著問題學,學習才有方向。“言必稱希臘”或者認為中國應該照搬西方制度的觀點,就是典型的“學而不思”;同樣,要解決問題,也必須重視學習,通過歸納總結過去好壞兩方面的做法和借鑒他人的經驗,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論語·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釋義:懂得一種知識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人。宋代朱熹《四書集注》說:“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孔子看來,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能夠將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他自己在齊國學習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樂在其中。今天我們常常贊賞一些學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艱苦地進行創造,其實他們從學習和創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樂,正是這種快樂,不僅引領著他們的工作,也往往讓他們忽略了物質條件的不足,最終讓他們取得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習近平《之江新語·要善于學典型》
典出:《論語·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義:與眾人相處,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
人最忌自以為是。從知識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窮盡世間所有,個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識海洋中的一小部分。從經驗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由經歷生成的知識必然各有不同。從時間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長度有限,每個人都只能是歷史中一個渺小的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說到底還是“無知”。所以,聰明人應該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多看到他人的長處,善于從他人得失經歷中得到鏡鑒。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