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 音樂流淌城市紋理間
5月10日,黃蒙拉和斯洛伐克小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來到北京婦產醫院,為準媽媽獻上精彩演奏。
5月10日,小提琴演奏家黃蒙拉和斯洛伐克小交響樂團的藝術家們將精挑細選的莫扎特音樂送到了北京婦產醫院,為準媽媽們獻上一份獨特的禮物。自5月4日起,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陸續在酒店、社區、地鐵、博物館、學校、教堂等各種場地公益演出22場。
殿堂藝術走進公共空間,古典音樂會與城市產生怎樣的化合反應?
為準媽媽們量身定制貼心的胎教音樂曲目
10日上午9點不到,家住北京海淀區的李淑軍在丈夫的陪伴下,前往北京婦產醫院,參加由國家大劇院舉辦的公益音樂會。10點半,北京婦產醫院培訓樓禮堂擠滿了人,李淑軍早早地守在門口,才搶到了第一排的位置。
這位25歲的幼兒園教師,懷孕26周零6天。早孕期間,頭暈、惡心,而最嚴重的孕期反應,是一直焦慮的心情。丈夫為她找來不少古典音樂CD:維瓦爾第的《四季》、舒曼的《夢幻曲》……“古典音樂對我來說,就像是夏日的清風。”每每聽到這些舒緩的樂曲,她發現自己就能重新平靜下來。
音樂會當天,已經是李淑軍進行音樂胎教的第六天。作為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的公益音樂會,小提琴家黃蒙拉和斯洛伐克小交響樂團的藝術家們,也為她和準媽媽們量身打造了“最好胎教素材”的3首曲目:博凱里尼的《D小調交響曲》、莫扎特的《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第十三交響曲的曼妙樂章。閉著眼,輕撫著肚子,在悠揚的曲調中,李淑軍仿佛看到將來與寶寶一起散步曬太陽的明媚午后。
“太奇妙了,他居然還能隨著音樂一起動!”當音樂響起時,李淑軍突然發現,腹中的寶寶竟跟著音樂節奏在踢自己,“沒想到孩子的反應這么大!”
坐在李淑軍身旁一位懷孕8個多月的準媽媽說,寶寶平時很調皮,但整場音樂會期間,寶寶卻非常安靜,“我猜寶寶也許喜歡這樣的音樂。”
相關研究表明,音樂被認為是胎教的重要手段,通過影響母親的情緒,將愉悅傳遞給胎兒。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北京婦產醫院專家姜淑清的證實,“音樂胎教有助于開發胎兒的大腦智力,減輕孕早期反應。國家大劇院的這次活動對準媽媽們來說是非常好的。”
音樂會還吸引來不少出生不久的小寶貝們。當《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奏響時,剛剛9個月大的佘玲星竟跟著音樂打起節拍,“之前懷孕時還專門去聽過交響音樂,這次帶孩子來聽聽。看他這么有興趣,以后也想往音樂方面嘗試培養。”佘媽媽笑稱。
讓普通觀眾“消費得起,享受得了”一流古典音樂
除了去婦產醫院,五月音樂節足跡將遍及博物館、醫院、社區、學校、教堂、地鐵、金融機構等地,舉行涵蓋弦樂、管樂、打擊樂、鋼琴、聲樂等各個領域的17場音樂會,以及22場院外公益活動。
5月4日,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樂手走進了密云古北水鎮。當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春》的旋律響起,古鎮中的一舟一橋都仿佛擁有了生命,《良宵》《茉莉花》等觀眾耳熟能詳的中國作品,更是將絲竹管弦與精致的景色融為一體。當地居民徐風花說,第一次現場聽如此高水平的演出,感覺特別美。
不僅是觀眾,藝術家也沉浸其中。呂思清表示:“通過這樣一種輕松的溝通,可以讓大家了解音樂和音樂家背后的故事,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觀眾希望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我們給觀眾們帶來高水平的演出,讓他們感受到音樂之美,這樣才能培養更多的觀眾。”
近年來,國家大劇院一方面把國內外知名的音樂大師及樂團“請進來”,另一方面,又讓古典音樂“走出去”,用藝術反哺大眾,將“節日”的概念延伸至城市的每個角落,也讓室內樂這一藝術形式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愛。
談及本次五月音樂節系列公益演出,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說:“‘藝術改變生活’是大劇院一直秉承的理念,雖然五月音樂節立足于推廣室內樂這一高雅藝術門類,但我們依然會將它打造成為能讓普通觀眾‘消費得起,享受得了’的大眾藝術節日。我們希望利用五月音樂節這個推廣平臺,讓更多的樂迷和觀眾能夠了解并愛上室內樂,也讓這一藝術形式為更多人的生活帶來享受、帶來改變。”
讓古典音樂成為補充都市生活的“維生素”
“很多人對古典音樂并不了解。懷孕以后聽說胎教音樂要聽莫扎特,也沒探究過原因。這樣的公益活動,可以向大眾普及古典音樂知識,提高興趣。”李淑軍表示。
此次五月音樂節,所有參與公益演出的藝術家完全是“零報酬”,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北京管樂團、大劇院青年室內合唱團等杰出的國內樂團,歐洲嘉蘭古樂團、國王歌手、萊比錫四重奏等國外優秀團體以及陳薩、羅比·拉卡托斯等一大批中外演奏名家都將陸續加盟,與觀眾分享美妙的音樂及背后故事,真正讓古典音樂流淌于城市的血脈中,進入百姓的生活,成為快節奏都市中必不可少的“維生素”。
陳平表示,五月音樂節舉辦一系列公益活動也是試圖讓古典音樂走進大眾生活,讓音樂與市民文化充分結合的一次嘗試。有專家也指出,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的這次公益活動,在公共空間中讓音樂等藝術樣式與公眾產生關系,有利于公共藝術的構建。
“公共藝術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代言人,能體現城市的氣質和性格,讓城市贏得尊重、贊嘆或驚訝。”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教授王中說,讓音樂走出劇場,走進公共空間,讓公眾感覺到城市的文化氛圍,感染他們,可以提升整個城市的素質。“國內的公共藝術大多數還停留在藝術品走向公共空間的初級階段,比如做一些展覽或是雕塑在街頭展出。但如今也在進行一些嘗試,如‘詩歌坊’、‘美術館’和‘博物館’走進地鐵,還有像這次國家大劇院的活動,都提供了一個動態的、具有公共性的藝術平臺,開始注重公眾的參與。”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