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等中國作家對話美國90后作家桑頓
莫言等中國作家對話美國90后作家桑頓
用文學(xué)的力量消弭誤解
“要不是在北京待的那一年,我一定會駁斥這條所謂的‘運動規(guī)律’太過宿命論,而且是漏洞百出的。但是,經(jīng)過那一年,我不再這么肯定了……”這段文字,是《美麗的國家》的開頭,很多讀者并不陌生。
10日,這本書的作者美國90后作家約翰·蘭多夫·桑頓,受聘成為北京師范大學(xué)國際寫作中心駐校作家。在受聘儀式上,桑頓與莫言及多位作家展開了一場特殊的對話,一場有關(guān)“如何認識并講述中國”的對話。
“由于文化的差異,國外大學(xué)生對于我們許多的文學(xué)作品并不能十分理解。比如,提及《紅樓夢》,他們會說,在西方,如果一個女孩喜歡一個男孩,可以去表白,如果覺得當面不好意思,也可以寫個紙條讓別人帶過去。但是林黛玉什么都不敢說,最后哭哭啼啼抑郁而終。他們理解不了這種表達與審美的習(xí)慣。”在受聘儀式上,莫言講述的文化差異的例子,讓人印象深刻。他認為,正視這種文化的差異,并在這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站在差異化的視角來認識并表達今日的中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隨著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種偏見和誤解會越來越少,像桑頓這樣的年輕作家拿起筆書寫別的國家,是非常可貴的。”
桑頓以自身的經(jīng)歷講述了文學(xué)的力量。“8年前,我剛來中國,并沒有想要成為一個作家。后來我回到美國,試圖把我在中國的經(jīng)歷講給朋友聽,可是我發(fā)現(xiàn),他們很難理解。中國對于他們來說,仍然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國家。”于是,桑頓決定用講故事的形式,描述自己眼中的中國。
“我認識到了文學(xué)的力量之所在,它能觸及人們的心靈,改變?nèi)藗兊氖澜缬^。”桑頓認為,“它的力量強大到,使人足不出戶就能夠了解世界另外一端人們的想法,因為文學(xué)承載著一國的歷史、文化,以及這個民族的精神。文學(xué)可以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消弭成見和誤解。”
“如何認識并講述中國?聽到這個命題,我覺得猶如當頭棒喝。作為一名中國作家,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表述是出于一種寫作的慣性。但是,當我們要立足于誤解的消弭和文化的國際傳播,我們要反問自己,是否做到了跳出來、站得更高一點?”著名作家徐則臣的話讓人為之一振。
在討論中,作家呂約的觀點同樣發(fā)人深省。“今天的中國作家,是要確立一種立足于國際的文化身份,還是應(yīng)該回到中國的傳統(tǒng)中尋求答案?我想,要消弭誤解、講好中國故事,還是要忠于自己的民族個性與靈魂,不要為了迎合他人的想象去講述,這才是真正的文學(xué)精神。”
“我們這一代更年輕的作家,能否呈現(xiàn)中國的全貌?”在場的許多青年作家表達了這樣的思考。
“表面看起來,似乎我們這一代人是同世界接軌的,但恰恰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缺乏對自己國家的認真觀察。這也就造成了許多青年作家筆下的作品,情節(jié)是清晰的,但是文化背景卻是模糊的。”北師大青年學(xué)者霍艷強調(diào),“對當代中國進行講述,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想象力、所謂的寫作能力,我們需要練習(xí)自己的觀察力,耐心看、認真看。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如果自己足夠誠實和堅定,我們的作品呈現(xiàn)出的面貌也會愈發(fā)真實。”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