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名家唱響清明節令戲
“清明時節雨紛紛,上墳邂逅親夫君,祭奠先主江邊淚,二十四孝系古訓。敢探陰山包文正,望鄉臺上救冤魂。”日前在長安大戲院,京、津、魯三地京劇名家聯袂演出了一臺與清明節相關的節令戲,懷念祭奠親人,表演精湛,同時又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觀眾大過戲癮。
最先上場的是青年京劇老旦演員翟墨,她演出了其當家好戲《釣金龜·哭靈》。此劇是一出老旦的唱功戲,講述康氏次子張義釣得金龜,卻被其嫂所害,康氏在張義靈前追述哭訴,譴責不孝的兒媳。北京京劇院優秀老旦演員翟墨師承著名老旦趙葆秀,她嗓音清醇洪亮,演唱的二黃散板“見靈堂不由人珠淚滾滾”等唱段哀怨悲憤,頗具功力,贏得一片彩聲。
荀派花旦常秋月與丑角趙世康合演《小上墳》,則亦悲亦喜,十分好看。該劇也稱《丑榮歸》,講述劉祿景上京投考,別家多年,其妻蕭素英清明給公婆媽上墳時,偶遇一官吏,幾經盤話,方知是作了官還鄉的夫君。此劇雙角戲極為詼諧,通場唱柳子腔,載歌載舞,唱做并重。
裘派花臉名家孟廣祿演出的《探陰山》則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該劇亦名《鍘判官》,講述包公闖地府勘查少女柳金嬋之冤情,最終鍘了私改生死簿的判官,使柳金嬋還陽的故事。該劇曾被斥之為迷信而禁演,但其內涵卻折射出對吏治腐敗的不滿,加之花臉唱腔蕩氣回腸,因而深得觀眾喜愛。
最后出場的是張派名家薛亞萍,演出《祭江》中的孫尚香。此劇講述三國時期孫尚香自荊州回吳后,未能還蜀,訛聞劉備死于伐吳兵敗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宮辭別其母,赴江邊望西哭奠,祭罷投江而死。薛亞萍1962年拜京劇大師張君秋為師,在學習張派藝術特有的演唱風格和技巧時,刻苦鉆研,悉心領會,終于練出了圓潤的后膛音和清柔的鼻音,以及似斷非斷的張派“點唱法”。她將孫尚香的悔恨、哀怨及俠氣表演得極有層次感,更讓人領略了其“點唱法”的魅力,讓觀眾大飽眼福。
按照節令上演一些有關的劇目,名為節令戲,如春節上演吉慶的《龍鳳呈祥》,正月十五上演《上元夫人》《元宵謎》,清明節演出《焚綿山》,端午節演出《白蛇傳》,中秋節演出《嫦娥奔月》,重陽節演出《麻姑獻壽》等。節令戲既讓人們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含義,又欣賞到國粹京劇不同流派和名家的藝術魅力,可謂一舉兩得,因而頗受戲迷歡迎。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