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愛國需要“形式”不要“形式主義”
新華網長春4月7日新媒體電(記者吳昊 姚友明 郭翔)今年3月31日,民政部正式頒布并開始實施《烈士公祭辦法》,這使得原有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了固定的時間和規范的形式,博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不過,如何運用好這一辦法,讓其更好地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服務,避免變成“形式主義”,還需要不斷探索創新。
愛國主義教育有了新“陣地”
4月3日,長春市清明公祭活動在長春市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行。記者看到,現場氣氛莊嚴、肅穆,參加儀式人員均面向烈士紀念碑肅立,百余名少先隊員在儀式上高歌,參會領導代表社會各界群眾和部隊官兵、學生向烈士敬獻了花籃,并整理了挽聯。
“有一種儀式感,感覺比較正規,”吉林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王增瑞對記者說,“小學生至少知道這很嚴肅,不是在玩,年輕人則通過公祭能更多了解這個國家、這座城市的歷史?!?/p>
民政部門負責人談及《烈士公祭辦法》出臺背景時稱,長期以來雖然各地高度重視烈士褒揚工作,利用現有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烈士紀念活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但同時也存在開展烈士公祭活動差異明顯,以及組織不得力、程序不規范、禮儀不莊重等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烈士公祭活動的氛圍和效果。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田克勤說,出臺統一公祭辦法的目的在于推進烈士公祭活動規范化、法制化,通過烈士公祭活動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倡導奉獻意識?!斑@個《辦法》結束了長期以來烈士公祭活動各自為政的局面,也給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一個現成的‘教案’。它的積極意義肯定是不言自明的?!碧锟饲谡f。
某些“形式主義”做法讓愛國主義教育變了味
長春市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英俊鎮,那里是舍己救人的革命烈士劉英俊的家鄉,他因攔驚馬救兒童壯烈犧牲,在建國60周年時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劉英???以前沒聽說過?!痹谟⒖℃偟牧沂苛陥@,記者發現,不少來自烈士故里前來祭掃的學生對他的事跡知之甚少,一些學生祭掃完畢后也不能說出烈士事跡。
“瞻仰烈士紀念碑這樣的活動,是按照校團委的要求,我和其他學生干部策劃和組織的,屬于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內容。”長春光華學院教師沈亞瓊(化名)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祭掃活動流于形式。一些學生稀里糊涂來掃墓,然后稀里糊涂地走。還有的為了活動而組織活動。
長春某大學學生郭宏(化名)告訴記者,每年學校都要組織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紀錄片或者舉辦讀書會,每次參加完類似活動后,都被要求寫心得體會。如果是黨支部組織的活動,還得參加支部會議,每個人都要上去念自己寫的心得。
“挺好的一件事,一旦變成任務就變了味。觀后感啥的‘范文’,我會在網上隨便‘粘’一篇,然后再隨便改改就交上去了。不少同學根本就沒看過要求讀的書或者電影?!惫暾f。
愛國主義教育要“形式”不要“形式主義”
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實現“中國夢”意義重大,田克勤說,“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形式,比如《辦法》正式規范了像公祭烈士墓這樣的活動,但是形式不等同于形式主義?!霸诮M織祭掃烈士墓前,組織者至少應該給學生‘預習’一下內容,比如祭掃劉英俊烈士墓,應該先讓學生了解、理解,這樣才能發自內心地崇敬烈士。”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施立學表示,祭奠烈士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但是如果“千篇一律”,反倒沒有意義了。
還有專家指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實際上是多元的。例如在美國電影里,經常出現的國旗符號以及“英雄拯救世界”的情節,這其實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拔覀冞@種參觀、留作業、寫讀后感、觀后感的教育方法有些已經落后了,應該‘脫胎換骨’了!”
田克勤認為,當下的愛國主義教育要重視形式的創新,可通過微信、微博等載體,扭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式”、“刻板化”印象,從而讓愛國主義真正“入腦入心”。
“如果‘感悟’都不是發自內心而是來自復制粘貼,來自應付式的完成作業,那么這種好活動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惫暾f。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