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凝聚“悲歡離合” 承載“感恩”文化
時間:2014年04月03日來源:新華網作者:周潤健
春雨驚春清谷天,又是一年清明至。每當此時,各大公墓人潮涌動,都是祭祀祖先,上墳掃墓的人流。民俗專家表示,紀念祖先、緬懷先人的背后,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孝道”和“感恩”文化。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開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特色鮮明的節日,可以用“悲歡離合”這個詞來概括?!氨笔怯伞半x”而生,這是緣于親人摯友的離世;“歡”則因為“合”,這是因為祭祖掃墓是親人團聚的好機會,踏青出游合家歡是黏合親情的好時機。
清明節民間習俗很多,主要有祭祖、掃墓、拔河、蕩秋千、插柳、踏青、放風箏、郊游等。其中,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尤被百姓看重。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據相關史料記載,掃墓習俗起源于周代,當時并無固定祭期。到戰國時代,祭墓已普遍。但到秦漢時代,才有祭墓的禮俗。當時提倡孝道,為祖先掃墓成為傳統習俗。到了唐代,掃墓日期固定在清明節,從此,清明掃墓便成為一種風俗傳統。
王來華說,掃墓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帶上鮮花、香燭、果盤等到墓地,擺上供品,行禮祭拜?!安徽撌羌赖熳嫦?,還是緬懷先人,其中體現的‘尊親敬祖’、‘崇宗重嗣’、‘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優秀傳統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體現了濃郁的感恩情懷。通過祭奠這種方式,期盼宗族和睦,家庭和諧,家人平安。”
為了讓人們能有充裕的時間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清明節在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被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并放假一天。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