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書無需光彩奪目
編者按
今年2月,2014 “世界最美的書”評比在德國萊比錫落幕,我國有兩本書獲獎。七位評委中,有一位是我國著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評選歸來,他寫下了自己的感想,除肯定成績之外,更是懇切地談到了我國書籍設計的種種欠缺之處。
兩天的閉關評審十分緊張,優中選優難度越來越大,遺憾不可避免
今年2月初,我受邀擔任2014“世界最美的書”國際評委,本次賽事有30多個國家的567本書參評,均為各國2013年評選出來的本國“最美的書”。經過兩天近20個小時的緊張評審,9個國家的14本書摘取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書”的桂冠,獲獎率不足3%。欣慰的是,中國有兩本書獲此殊榮—由小馬哥+橙子設計的《劉小東在和田&新疆新觀察》和劉曉翔設計的《2010—2012中國最美的書》分別榮獲銅獎和榮譽獎。
我擔當過多次國內外書籍設計賽事的評委工作,但這次評選經歷仍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大的感受是面對世界各國的高水平設計,找出自己的差距;其次體驗了整個評選機制與評審全過程,可以對照國內評審方法的不同。
評選在萊比錫國家圖書館內舉行,這里收藏著德國大量寶貴的史料文獻,還有彌足珍貴的藝術圖書。評獎的第一天是先看書,8個小時,中午在圖書館的食堂匆匆吃過飯接著看,看完后每個評委發14張不同顏色的票(色條),當晚投出你認為最美的14本書。第二天評委陳述投票理由,有一書多票的,每位贊同者都要說明,接著對每一本的去留舉手表決。經過好幾輪翻來覆去的斟酌討論,桌面上留下的書越來越少,優中選優難度越來越大,氣氛也越來越凝重。咬著牙,忍著痛,眼看淘汰到最后
剩下了14本,時間突然停滯了,評委們誰也不作聲,為一些好書的離去惋惜與不甘。評審主席提議每個評委可以從前幾輪入選過的書中挑一本,加入已選出的14本,重新評選。于是再次一本本申述討論,舉手表決,最終2014“世界最美的書”塵埃落定,幾本好書被挽救,幾本好書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出局,遺憾難免,這就是評選。
接著再次投票選出金頁獎1本、金獎1本、銀獎2本、銅獎5本、榮譽獎5本,以分數多少定獎項,其實它們之間的差別真的是微乎其微。評審結束后,每一個評委當場都要為14本獲獎書寫下自己的評語。這一天從上午9點連續工作到晚上10點多,隔壁房間備有咖啡和茶點,隨時可以充饑。
“灰頭垢面”照樣獲獎,關鍵在于書的整體呈現,尤其是編輯設計思路與文本結構傳遞的出人意表
14本最美的書的封面并不那么“光彩奪目”,說得不好聽,都有點“灰頭垢面”,評委們堅持認為書籍審美不是單一的裝幀好壞,外在是否漂亮并不是主要選擇,標準應是對書的整體判斷,特別強調一本書內容呈現的傳達結構創意、圖文層次經營、節奏空間章法、字體應用得當、文本編排合理、材質印制精良、閱讀五感愉悅,其中最看重編輯設計思路與文本結構傳遞的出人意表,以及內容與形式的整體表現。
獲得最高獎金頁獎的《Meret Oppenheim》是瑞士設計師的作品。這是一本藝術家傳記,遵循著傳主生平軌跡的敘述構架,插敘插議式的圖像鋪墊,主文本與輔助文字的穿插編排,充滿歷史感的書信筆跡,打破常規的體例安排,全書設計具有豐富的表達,但閱讀感受卻十分清晰。應用了多種內文紙,封面卻是布面單色,簡樸又不失高雅,第一眼看到,第一次觸碰就能打動人心。
獲得金獎的是德國設計師的《Buchner Brundler》,一本關于建筑的書籍,海量的信息被富有邏輯地整合成有序的閱讀系統。解析建筑的結構圖用比較薄的紙張,通過不同長度的折疊,在書口形成階梯檢索,既合理又新穎,并與正文的嚴謹編排形成有趣的節奏對比。圖文印制的高質量體現本書的高品位,繁復交錯的信息并沒給讀者帶來負擔,反而引發閱讀興趣。這是一本典型的德國理性主義的設計,嚴謹到毫無瑕疵。
奧地利的《Katalog der Unordnung》是銀獎書籍中的一本,全書多種字體混合應用,版面編排卻幾乎完美,不可思議的無序與有序的對峙,富有挑戰性又達到和諧的閱讀結果。露背裝訂便于書頁展開,該書的設計給人一種輕松的愉悅感。
德國獲得銅獎的《79 97 LANGE LISTE》以大量購物的票據組合成文本,配之1979年至1997年反映意大利生活變遷、社會百相的照片,主題敘述的切入點獨特,編輯設計力量的投入,將瑣碎的生活記憶與國家社會進程有序貫穿起來,別樣的開本,帶來別開生面的閱讀趣味。
德國的《Keiko》獲銅獎,是這次獲獎作品中唯一的純畫冊,設計者將造船廠的主題演繹成一塊(本)金屬板。不留空白的全黑攝影作品充斥所有頁面,三面書口全部涂成黑色,體現了金屬船體沉重的物質感和存在感。攝影作品印制強調黑到極致的強烈對比,閱讀時似乎能聽到金屬碰撞的聲音,這是一本富有音感的書籍設計。
挪威獲得榮譽獎的《Som fra mange ulike verdener》是純文本的書,設計卻不簡陋。除了講究的字體和嚴謹的排版,巧妙之處是標點符號的圖形化處理,以及與圖形符號相對應的黑色章節隔頁,給純文本的閱讀帶來節奏感。主文本與注釋文的處理匠心獨到。封面上的弧線與內文隔頁形成有趣的連貫,全書寧靜中略帶詼諧,不張揚卻引人耳目。
小馬哥+橙子設計的《劉小東在和田&新疆新觀察》為中國贏得銅獎。這是一本充滿戈壁溫度和泥沙氣息的書,以筆記本的形式將畫家體驗生活和創作過程娓娓道來,豐富多樣的編輯方式,體例的獨特設定,不同的紙材觸感,顯示了設計師對文本信息的掌控力和奇妙的想像力。
《2010—2012中國最美的書》由劉曉翔所設計,這是他第三度獲評“世界最美的書”。以三聯折的編排手法貫穿整本書,精心拍攝的圖像,用心的布局,書內隱藏著看不見的節奏韻律,結尾全書信息矢量化的分析圖表又是一個獨具匠心的看點。
可點可圈的書還有很多,很遺憾設計非常優秀的俄羅斯的《俄羅斯歷史》、波蘭的《世界地圖》在最后環節被淘汰。評委似乎有意“怠慢”大書、精特裝書,而親近純文本的小書,這次有三本獲獎,但有些書由于設計過于簡單,投入思考力度欠弱而落選,而那些光有漂亮的書衣而內文平平的書也只有靠邊站的份了。
我國出版物水平的提升,不僅要改變落后的設計觀念,還要面對出版與編輯意識落后的現實
體現書籍美感的設計,不僅要結構新鮮,有翻閱質感,還要追求細節。評委經常提到書籍的音樂性,指的是設計敘述要有節奏感。中國選送的《文心飛渡》是一本設計非常精致用心的書,博得許多好評,但由于整體版面結構過于程式化,稍稍缺乏節奏變化而淘汰出局,令人扼腕。西方的評委們對中國書籍設計藝術的水平有較好的評價,他們看重民族風格的運用,比如豎排文字在很多評委眼中就是東方韻味的表達,但一致認為設計的傳統性一定要與當代性融合才能體現設計者的功力。
中國的書籍設計參加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評比已經十年了,除2013年之外,其他年份均有斬獲,已有13本書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稱號。進步自不用說,但還要看到很多不足。比如大多數設計照章宣科,體例結構
十分單一,閱讀設計創想不夠,編輯設計語法欠缺,視覺語言程式化、簡單化,中文字體應用粗糙,雙語編排很不講究 ,印制只看大效果不注重細節質量,最典型的是過于注重外在表皮而缺乏內在敘述力量的投入。
中國一年大概出版30萬余種書,有很多書籍設計者付出了大量辛勞,但優質設計的比率并不高,與出版大國的地位不盡相稱。我期待未來少出點不必要出的書,一方面可省去大量人力、物力、心力的付出,另一方面還可節約自然能源,而應加大力度出精品美書,提升全民閱讀的審美水平。我們的設計師應該逐漸從書籍的外在書衣打扮中走出來,能和編輯、作者來共同探討一本書的最佳閱讀傳達效果,設計者要對書有自己的看法與態度,對文本的敘述有不同的編輯切入點,用心的設計師可能會成為文本傳達的參與者,甚至是第二“作者”。事實上,“編輯設計”給書籍設計師提出了更嚴格的素質要求和更高的跨入門檻。裝幀與書籍設計不是名詞稱謂的差異,兩者是折射時代閱讀文化的一面鏡子,這是提升中國書籍藝術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問題。
我們有很多設計師并不一定是水平差,但受制于比較固態的裝幀思維和委托人強烈的商業訴求,使得自己的設計能動力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在一些書籍設計較為先進的國家,出版社有藝術總監,但基本上不設專職設計,書籍設計主要依靠社會力量。編輯們都成了“制片人”,他們是具有綜合能力的策劃者,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對設計師的了解,對印制技術的熟悉,我們中國的編輯與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我覺得中國出版物水平的提升,不僅要改變落后的設計觀念,還要面對出版與編輯意識落后的現實,還有常被我們忽略的“形而下”的每一個工藝細節。
這次擔任“世界最美的書”評委,坦白講,去德國前,憂心忡忡,生怕中國的書評不上,“無顏見父老鄉親”;評上了,又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虞。經歷了公平游戲規則下的反復論證和評審,中國有兩本書獲獎,展現了自身的實力,我問心無愧。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