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我們時代的美學品格
核心閱讀
●以反對機械的主題先行為由,回避藝術的思想性;以接受現代藝術的美學觀念為由,把手段當做目的來追求;以爭取市場占有率為由,忽視藝術的社會責任……種種亂象提醒我們,現在已經到了從理論上廓清模糊觀念,建立能夠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美學理論的時刻
●寫人物,當然應該從性格入手,既然要寫性格,就不能回避其中的缺陷、問題甚至失誤。但是有一個底線必須守住,那就是人物的道德感。在維護道德底線的同時,充分表現人物的性格,并體現出時代發展的本質,我們現在缺少的正是這樣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當前正處于一個大轉變的關鍵時刻。一方面是伴隨著新技術的運用,出現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為人們增加了更多的審美可能性;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人們的審美選擇更加多樣,分眾化現象日益突出,像過去那樣比較安靜地進行專注的審美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的時候,審美成為一種即時性活動,便捷性更強,而深度體驗更少。美,可能隨時都在我們身邊,但也可能隨時被忽略。從審美觀念來看,淺表化、娛樂性成為時尚,深刻性、靈魂深度常被遮蔽,國外各種各樣的美學觀念被譯介進來并產生了影響,傳統的、本土的美學觀念也意圖新變。在這樣一個復雜的背景下,如何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面臨重大考驗。
有自覺的時代認知,才能寫出歷史發展的必然
不同的審美主體有不同的審美需求和審美選擇,但是,歷史已經證明,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最具代表性的仍然是那些能夠深刻表現時代發展歷程的作品。如果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中不自覺地表現了時代精神,預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當然是非常優秀的。這是藝術家忠實于生活的結果。但我們并不能滿足于這種偶然性的創作狀態,我們更需要藝術家自覺地表現時代,以宏觀把握的功力,揭示出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就當下的創作而言,關注現實生活仍然是主流,但這種關注仍然缺乏深刻性、必然性。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當下所處的歷史方位沒有宏觀、全面、深刻的認知。我們往往只是在某一表象上發言,沒有進入歷史必然的內里,對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及其意義缺乏應有的認知。首先,盡管中國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但總體來看是不是進步了?這種進步對中國乃至人類而言,意義在哪里?其次,這種發展和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華民族做出了怎樣的努力、奮斗、犧牲?是什么力量使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衰?再次,目前的中國正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歷史階段?其他民族和國家在相同的歷史階段是否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的解決辦法是什么,我們能否吸納?最后,我們的未來是什么?能否根據歷史發展的規律來預見中國的未來?如何激發人們創造新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藝術家們對這些問題若是有自覺的認知,有更多的思考和表現,將為創作提供更加深廣的思想資源和情感體驗,使作品有更強的審美魅力。
我們反對概念化的表達,但并不反對藝術的理性。相反,我們歡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認知能夠具有理性自覺,并藝術地表達出來。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由于反對機械的主題先行,許多人開始回避藝術的思想性;在接受現代藝術的美學觀念的過程中,一些人把手段當做了目的來追求,甚至違背了藝術規律;由于受市場效益的刺激,一些人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忽視了藝術的社會責任,等等?,F在已經到了從理論上廓清模糊觀念,建立能夠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美學理論的時刻。
對現實的體驗深度,決定了作品的情感沖擊力
當下有許多作品對中國現實表現出了急切關注,從出發點來看,這當然是積極的,但從手段和效果來看,又是非常不夠的,甚至充滿了片面性、膚淺感。比如,沉溺于生活的細枝末節,生硬地使用新聞素材,概念化地表達,等等。目前已經取得較高成就的作家藝術家,基本上都有在社會底層生活的經歷,過去是出于對生活的熱愛而創作,現在,一些人可能是作為職業在創作。社會地位的改善,客觀上為創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但也使他們與生活拉開了距離,更多的是作為觀察者來了解社會,而不是作為體驗者去參與現實。觀念性的東西強化了,情感性的東西淡漠了。對生活的體驗深度不夠,情感的沖擊力強度不夠,捕捉與發現生活中積極元素的敏感性不夠,已經對創作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中國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不僅對中國自身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意義,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至少將證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類可以有多種選擇、多條路徑。而我們的作家藝術家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還缺乏深刻的體驗和認知,與現實生活還有距離。雖然距離可以使人跳出局部的限制,以更宏觀、更理性的姿態來觀察、表現,但藝術創作不是學術研究,它需要創作者的激情、靈感和想象,需要他們以當事人而不是調查者的身份,走進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從而感受當下中國人是如何生活的,有什么樣的情感狀態和心理需求,面臨什么樣的選擇,經過什么樣的奮斗,克服了什么樣的困難等?!傲憔嚯x”的融入將觸動創作者內心深處最本質的東西,現實生活對創作者觸動的深度將影響甚至決定作品的深度,進而決定作品打動審美者情感的深度。
從理論層面破除敘述迷障,才能真正寫好“人”
藝術創作是對人類情感的形象表達,這種表達主要是以塑造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為基礎。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必須講好中國人的故事。只有描寫出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故事才有吸引力。在人物塑造方面,我們還缺少有歷史感和時代意義的典型形象。究其原因,既有前面所說的對時代缺乏深刻準確的理解,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與現實生活存在隔膜,還與我們的敘述方式有關。一些企圖表現時代精神的創作往往從事先設定的主觀觀念出發,而不是從生活的現實出發,熱衷于情節的設計,而不是去講述符合特定性格的必然行為,人物為滿足故事的需要而出現,不是故事根據人物的性格而發展。
這種敘述方式背后,有一些問題需要從理論的層面加以解決。首先是宏大敘事的問題。現在比較突出的是創作者為避免概念化,回避宏大敘事,熱衷于描寫“卑微者”“邊緣者”,表現他們的不幸、失敗、被社會拋棄等。從理論上看,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畢竟,描寫具有時代意義的典型人物,主要是要表現他們身上體現的時代要求,不是必須要寫大事件、大問題,許多“小人物”也完全能夠擔當這樣的重任。但是,從現實來看,發展、進步、成功是我們社會的主流,在塑造“小人物”的時候,他們身上閃爍的光芒沒有得到發掘,他們精神品格的意義沒有得到彰顯。其次是如何表現主要人物的不足。這是糾結我們很久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先明確我們是要寫人,還是要寫概念。概念強調的是本質,是趨勢,而人物強調的是性格,是情感。要寫好正面人物,當然應該從性格入手,既然要寫性格,就不能回避其中的缺陷、問題甚至失誤。但是有一個底線必須守住,那就是人物的道德感。在維護道德底線的同時,充分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并體現出時代發展的本質,這樣才能寫出活色生香、血肉豐滿的典型人物。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人物與社會的關系。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當然是非常突出的人物,甚至是英雄人物。他們身上有許多優秀的、閃光的品格。但是這種品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不能為了突出人物而忽略其成長的環境,相反,應在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表現人物的成長。諸如他的個人境遇是什么,接受了什么教育,承傳了什么品質,等等。這樣,人物的性格才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從這樣的基礎中才能讓人感受到時代、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以及其中透露出的歷史必然。
?。ㄗ髡呦瞪轿魇∥麄鞑扛辈块L)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