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想做“龍頭”不容易
“你是誰?你從何而來?要到哪兒去?”這一帶有哲學意味的終極追問正在全國文化館業內發酵。隨著免費開放政策的全面落實,文化館這一最具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單位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各地文化館普遍舉辦免費少兒舞蹈培訓班,受到熱烈歡迎。資料圖片
培訓熱席卷文化館
“秒殺!”這一網絡購物常用術語正在成為杭州市文化館學員們嘴里常說的名詞。
3月10日是杭州市文化館春季免費培訓班開課的日子。回想起2月10日報名時的情景,今年61歲的杭州退休市民馬平說:“我沒睡覺,就在官網上等著,一直等到半夜12點,身份證號碼什么的我早都寫進去了。12點過后大概五六分鐘,網站能用了,我立刻點擊提交,報名成功。”只有短短幾分鐘,排舞班25個名額就被一搶而空。馬平同時還報了毛筆書法,學趙體楷書,這已經是她第四次參加杭州市文化館的書法培訓了。
“這種情況從2011年文化館免費開放就出現了,熱門的培訓項目比如舞蹈、瑜伽、氣韻塑形等經常是幾分鐘就全報滿了。”杭州市文化館館長張莉說,“文化館的培訓班是免費的,對老百姓很有吸引力。”2013年杭州市文化館開設了400多個各類培訓班,培訓學員6000余人。
2011年,文化部聯合財政部實施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普及性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被明確列入免費清單。這一惠民政策受到群眾熱烈歡迎,文化館培訓人次迅速上升。據文化部統計,2012年全國文化館舉辦各類培訓班達38.7萬班次,比2011年上升了14%。
但隨著報名人數的激增,文化館館舍面積小、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也暴露出來。張莉說,杭州市文化館在職人員30多名,每年要開展送戲下鄉和周末廣場演出近千場,還要舉辦各類培訓班,人手非常緊張。
“現在,許多老學員希望能上高級培訓班,提升學習層次,但文化館的師資素質難以滿足這一需求。如果外聘老師,這樣的高級培訓肯定需要收費。但什么樣的培訓班算是普及性的?什么樣的算是提高班?現在沒有標準。應該收多少錢,也沒有標準。”張莉說,目前文化館的運營經費完全由政府提供,實行收支兩條線,即便開辦了收費的高級班,賺回來的錢也必須上交財政,因此文化館普遍積極性不高。
同樣是培訓班,江蘇省文化館的做法是收費。從2002年起,江蘇省文化館面向社會的培訓都是收費的,但不以營利為目的,收費標準較低,通常是半年100元,鋼琴等成本較高的培訓半年200元。這個收費標準經省物價局核準,作為非稅收入用于補貼文化館的活動。江蘇省文化館館長陳蜜說,之所以堅持收費,一是避免破壞已經形成的藝術培訓市場,二是補貼文化館的運營。江蘇省文化館每年用于培訓的經費在100萬元左右,如果不收費,這筆錢就要政府出。
“我們認為,免費開放也要有邊界,要考慮各地情況的不同,不能搞一刀切。”陳蜜說,中央出臺免費開放的政策以后,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縣級文化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年有補貼,江蘇算東部發達地區,省級文化館就更拿不到補貼了。“我們的人員工資中40%的獎勵性績效政府是不管的,需要自己去找。”陳蜜說。
“文化館的功能就是普及文化藝術,因此普及性的文化藝術培訓輔導確實不應收費。但對于想要提高文化藝術方面訓練的,文化館可以按照成本收取相應費用。這樣做是符合國家規定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巫志南強調說,“但收費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收費標準要經過當地物價部門核準。”
“免費開放以后,文化館的日子的確比以前好過多了,但也出現了工作動力不足的問題。”廣州市文化館館長王平說,有的文化館職工就會想,反正干多干少拿的錢就這些,工作積極性有所下降。“現在亟須完善文化館內部的績效考評體系,確保文化館的活力和激情,不能再回到懶散閑的老路上去。”
由于培訓是免費的,一些學員對課時資源也不夠珍惜,造成了浪費和新的不公平。一位省文化館館長對記者說,有一位老先生上了4年的書法班,4年啊,大學都念下來了,老先生還在學。
為了確保公平和讓更多人得到培訓機會,杭州市文化館規定每張身份證只能報2個班,報名后不來上學的、遲到早退的要拉入黑名單;老師上課時要核對學員證和點名。但即使這樣,仍有相當一部分學員無法堅持上課。馬平說,書法班是見效很慢的課,到了每學期結束的時候,有至少1/3的學員沒能堅持下來。
“文化館是干什么的?”
2月27日,第一屆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城市文化(群藝)館館長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在飛往廣州的航班上,一位旅客與記者攀談起來,在得知記者出差的目的后,她驚訝地問:“咱們國家還有文化館?文化館是干什么的?”她表示,自己知道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但就是沒聽說過文化館。
不僅僅是普通群眾對文化館的認知不足,就是領導干部也未必全都知道文化館、群藝館是干什么的。南方某省委宣傳部部長在聽取市群眾藝術館館長介紹工作時,劈頭問道:“群藝館是干什么的?”類似的故事,幾乎每個文化館的館長都能講出幾個。
“這就是我們文化館人的尷尬,盡管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但顯然文化館在群眾中的知曉度和社會影響還不大。”王平說。
在巫志南看來,文化館這一最具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理應成為公共文化的“龍頭”,但現實中這一作用和地位顯然尚未充分體現出來。歷史與現實雙重原因阻礙了文化館發揮“龍頭”作用。
歷史上,文化館的職能定位乃至名稱一直在變化,影響了群眾對文化館職能的認知。1998年在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背景下,圖書館、博物館被劃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而文化館不在此列。“文化館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成為當時媒體和文化館行業熱議的話題。受此影響,許多文化館開展了經營性活動,出租館舍、辦公司、搞收費培訓等。這一局面直到2002年文化部明文規定文化館屬于公益性的文化單位才改觀。于是各地又忙著收回已經出租的館舍。許多文化館館長認為,歷史上這種波折影響了群眾對文化館職能定位的認知。
就現實而言,文化館的建設力度已經落后于其他公共文化單位。陳蜜說,江蘇省文化館的館舍是2000年時購買的,位于一座寫字樓內,雖然面積達標(6000平方米),但因不是專門為文化活動設計的,用起來不方便。“像群眾文化活動最需要的廣場,我們就沒有。按照消防規定,3樓以上不允許舉辦群眾活動,但我們館正好就位于四五六層。”陳蜜說,現在各地紛紛建設標志性的文化建筑,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一座座拔地而起,可新建的文化館卻寥寥無幾。
記者從文化部了解到,2010年全國省級圖書館設施總面積為128.6萬平方米,而省級文化館設施總面積僅為15.5萬平方米,是前者的1/8。2010年全國省級圖書館財政撥款總額為15.1億元,而省級文化館財政撥款總額僅為2.9億元,是前者的1/5。
資金不足是困擾文化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據文化部統計,全國2919個縣級文化館中,年業務活動專項經費不足5萬元的有1876個,占64.27%。
“文化館的根本作用是提升國人素質”
在杭州市文化館兩年多的學習使馬平收獲很大,如今她的舞蹈跳得有模有樣,發在QQ空間里的書法也時常得到親友“點贊”。但馬平認為,最大的收獲不是掌握了哪些技能,而是整體素質的提高。
她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在舞蹈班匯報演出上,臺上的學員正在表演,臺下的學員卻在嘰嘰喳喳地閑聊。這時一位老師站起來說:“大家來文化館學習不僅是學一點兒知識,更是要提升自己的素質。現在別人在臺上演出,你們卻在底下聊天,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嗎?是對你們自己的尊重嗎?”
馬平說,老師的這番話給她很大觸動,“我們來文化館上課好像就是學習寫寫畫畫、蹦蹦跳跳,但其實根本目的是提升自身素質,讓我們文明起來。”
“文化館的根本作用是提升國人的素質。”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張永新說,傳播主流價值觀、提升國人素質是文化館免費開放以后的主要任務。“從現實看,文化館是最適合做這項工作的載體和渠道。”
巫志南認為,要充分發揮文化館的作用,就應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和理順體制機制。他建議借鑒國內外圖書館實行總分館制的辦法,建立文化館的總分館體系。
“文化館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單位,是和我們的價值觀、政治體制緊密相連的。建設好文化館對于提升國人素質、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發揮重要作用。”巫志南說。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