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京劇票友唱熱農村群眾文化生活
弘揚民族文化 建設文明鄉村
農民京劇票友唱熱農村群眾文化生活
82歲的殷召云老人在演出《蕭何月下追韓信》
表演《白毛女》
票友琴師也蠻有范兒
戲迷們全神貫注
演出前正認真的化妝
仔細穿衣試妝
3月9日,星期天,乍暖還寒,上午九點鐘,山東省棗莊市周營鎮駐地,京腔陣陣、絲弦悠悠,由周營鎮政府和“周營京劇票友協會”主辦的“第25屆藝術節”正在舉行。當日,來自周營鎮京劇票友協會和棗莊市京劇票友協會的50余京劇愛好者們紛紛登臺獻藝,為全鎮的民演出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白毛女》、《沙家浜選段智斗》等30多個經典京劇劇目,贏得了村民們的陣陣掌聲與喝彩,讓村民們在家門口過了一把京劇癮。
為了能讓村民們能按時看上演出,票友們從早上8點多就開始著手準備。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舞臺的旁邊,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已經畫好了妝,正對著鏡子仔仔細細地包頭。他叫殷召云,今年82歲了,是票友協會的藝術指導,已經唱了幾十年的戲了,票友們排練劇目都找他點撥。今天的演出,殷老第一個上臺,因為擔心老人的身體,他的兒子在一旁全程陪同。穿好戲服后,老人又對子鏡子前前后后的整理,神態嚴肅,一絲不茍。伴隨著打擊樂和京胡聲的響起,八十多歲仍然鏗鏘有力的“麒派”唱腔與做功,贏得了滿堂喝彩。
在舞臺旁邊一個狹窄的售貨亭里,60多歲的朱瑞雪女士正在仔仔細細地化妝。從40多歲開始業余學唱京劇,如今已唱了15年了。等在一旁專門為她伴琴師也已滿頭白發。
村民們非常喜歡看戲,早春的天氣還有些冷,但不到8點,鎮駐地周圍的村民們就扶老攜幼,陸續趕到鎮駐地蘇果超市門口臨時搭起的舞臺前。很多年輕人幫父母提拿小凳子趕來,希望占個中間位置。來得晚的,就只能站在后面看了。戲臺前和左右兩邊都圍滿了聽眾,遠處還有人在不斷趕來。村民老劉說, 他是陪著爹娘和閨女、媳婦一家五口來看戲的。能在自己家門口看到這樣的京劇大戲,他覺得很高興:“我已經看了15年咱周營鎮京劇票友協會的演出了,每次票友藝術節我都來,雷打不動。他們戲唱得很好,俺村的人都喜歡看。”
周營鎮京劇票友協會里,大多都是老年人或中年人,所有演職人員沒有任何報酬。但不管排練時間多長,演出多么辛苦,大家都毫無怨言。協會里的老人們說:“京戲是咱的國寶啊,可惜到現在年輕人手里,眼看著失傳了。俺這些老人不能只顧安享晚年,俺要響應國家號召,弘揚傳統藝術,活躍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建設文明鄉村。”
記者了解到,“周營鎮票友協會”是山東省唯一的鄉鎮農民票友協會,周營鎮的農民們有著悠久的京劇愛好和演唱傳統。早在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后,臨城縣及周圍蘇魯邊界的一些愛國京劇藝人不愿意為日本人演出,為了躲避日寇的殘害,他們來到了周營鎮的農村中躲藏,偷偷為農民們演唱京劇。在這些專業京劇藝人的熏陶下,周營鎮的農村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京劇愛好者。1938年,周營鎮部分農民自發成立了“周營京劇團”。這個劇團的團員們,后來大部分成了著名抗日武裝——“運河支隊”的成員。他們白天利用京劇藝術宣傳救國,晚上出去查探消息,打鬼子,除漢奸,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周營京劇團”作為一個業余劇團,在農閑和年節里為周邊的鄉親們免費演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后期,京劇傳統劇目被列入“四舊”,他們就排演革命樣板戲堅持業余演出,以滿足這一農民鄉親對京劇的愛好。1994年,在區、鎮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周營鎮的農民京劇愛好者們,成立了農民京劇票友協會,目前會員近百人,仍在農閑時和節假日里舉行演出。并且固定在每年農歷二月二龍抬頭那天舉辦“京劇票友藝術節”。節間,經常邀請蘇北、魯南及安徽等地區的100余位京劇票友們來此參加聯誼演出。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對促進社會和諧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周營京劇票友藝術節已舉辦25屆,已聞名遐邇,成為棗莊市和薛城區的一大文化特色。
(山東棗莊市薛城區長江東路廣電大樓8層薛城周訊報社 王葉蓁 手機:15006756669 )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