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店也能擔當公共文化服務
時間:2014年03月09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陳定方(知名出版人、中國出版政府獎獲得者) 吳娜
人物素描:郭紅松
又是一年兩會時,我最關注的還是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自己最熟悉的實體書店那些事兒。借此機會,希望表達一點來自基層書店經營者的呼聲,以期引起更多代表委員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黨中央多次提出,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在當前推進全民閱讀的眾多舉措中,除了政府全資投入建設并管理公益性文化機構如圖書館、文化館之外,還有興建農家書屋、社區文化站、社區閱覽室等眾多小型公共閱讀服務機構。實際上,一些現有的實體書店本身就是人們閱讀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培養大眾閱讀習慣的重要陣地。只要去書店看看,就會發現,每天都有大量只是來讀書卻不買書的人,其中很多是中小學生。
我有一個設想,就是通過政府向一部分具備條件的民營實體書店購買服務的方式,使它在售書之外,擔當起基層圖書館和社區閱覽室的職責。這樣既扶持了書店,又免除了政府對一些小型公共文化設施大包大攬的長期投入,可謂一舉兩得。我們進行的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采用這種辦法,政府投入的資金數量會相對減少,而群眾卻能得到更好的文化服務,民營實體書店也會從中受益。如我們的學而優書店大多開在社區附近以及少年宮、博物館內,圖書的常備品種和日均新進圖書品種也非常多。除了提供圖書產品外,我們還組織各種文化沙龍活動,僅2013年一年就組織了83場公益性文化活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前民營實體書店的發展普遍面臨諸多困境。我認為,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就是應該讓更多的民間力量參與進來。這樣,民營實體書店的發展機會會多一些。
我從事民營書業已20余年。今年年初,我獲得了國內出版界的最高獎——中國出版政府獎,這既是對我們書店經營理念和為社會服務做法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事業提出的新希望。我由衷地希望,在文化體制改革大潮中,更多的實體書店能夠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中獲得新的發展。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