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代表:送戲下鄉還缺輛“換裝車”
時間:2014年03月09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作為戲劇梅花獎、文華獎得主,曾經的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的全國人大代表楊俊日前見到記者時,沒說黃梅戲,卻先聊起了楚劇。楊俊目前擔任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該劇院除了黃梅戲團,還有楚劇團、漢劇團。
“這是前些天我們楚劇團演出的情景。”楊俊拿出發表在微信朋友圈的照片,第一張,舞臺上的演員水袖飛舞,顧盼生姿;下一張,大雨正酣,在臨時搭起的帳篷里,百余名觀眾看得起勁。楊俊在日記里這樣寫道:“昨晚我院楚劇團結束回程途中,不知前方什么原因,導致被困一整夜。今天一大早又冒雨趕至孝感演出點繼續為鄉親演出。你看,臺上臺下傳遞著暖暖的愛。真的,有種感動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在楊俊看來,下鄉演出,雖然沒有大舞臺的風光,可看到鄉親們冒著雨、打著傘,看戲叫好,苦點累點就不算什么了。
楚劇的土壤在基層,在鄉村。當村頭響起陣陣急促的鑼鼓點,不用說,準是省里的劇團來了。循著聲音,村民從四面八方聚到了舞臺前。“去年,我們下鄉演出440場。有的地方一演就是好幾天,十里八鄉的人都趕來看戲,就像過年一樣。”楊俊說,對于很多留守老人來說,看戲不僅是一種消遣,而是寄托著他們對生命的希望,“留守老人盼到了這么一出戲,喚回了兒時的記憶,這一天都會感到特別滿足。”
“過去,因為沒有車,想下鄉下不去;現在,我們配備了流動舞臺,到社區、到農村,車廂打開就是舞臺。”對于演出條件的改善,楊俊很欣慰,但也有一件經常遇到的“尷尬事”,讓她一直掛心,“我們到鄉下演出,舞臺一般搭建在田間地頭比較空曠的地方,離村比較遠,換衣服只能跑到廁所里,可農村廁所衛生條件差,換衣服太不便了。”眼下,楊俊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配上一輛帶拉簾的“換裝車”,方便演員換裝。
“中國的傳統戲曲是中國人的文化記憶。老百姓有看戲的需求,劇院有演出的需求,我們要建一座橋,把老百姓和劇團連接起來。”楊俊說。(本報記者 杜羽)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