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創新,驅動中國
時間:2014年03月09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袁于飛 李慧 陳恒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
“如果把愛迪生請來,在這個世界生活一個禮拜,哪一個東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這個有趣的問題,去年曾因楊振寧和莫言這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北京大學的討論,而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
他們的答案是手機。誠如斯言,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從“年”縮短到“月”,余額寶、微信、打車軟件等日新月異的應用功能,倒逼整個行業改革發展。
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我國超級計算、智能機器人、超級雜交稻等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第四代移動通信正式商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4年重點工作中,要“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如何認識和把握創新驅動發展,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的強力引擎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要創新,就必須改革科技體制。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院長高抒委員說:“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對科技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科技事業有了較大發展,科技隊伍規模有了很大擴展,科技人員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活躍程度大幅提高。但應清醒看到,我國科技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在新發現、新理論、新方法上尤其明顯。如果在體制層面加快改革,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他們的創造力必然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的確,脫胎于計劃經濟的科技體制,不盡合理。比如,在資源配置機制上,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資源,但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今年1月13日,北京率先“吃螃蟹”。北京市政府發布了《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這份文件被認為是迄今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最給力”的政策:高校可自主對科技成果進行審批、轉化,所獲收益中不少于70%的比例可用于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位。
北京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表示:“我國的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大學科研人員流通體制不暢通,科研人才的評價沒有相關指標。一旦通過科技體制改革,鼓勵科研人員創辦企業,會激發高校科研人才的積極性。”
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原動力。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毫無疑問,這一盤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棋,主體是企業。
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委員介紹:“一個企業只有成為創新主體,帶動產業升級,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鋼鐵、煤炭等傳統高能耗產業,是亟待調整結構的“排頭兵”,它們對“創新驅動發展”有著更深刻的認識。神寧煤化工研發中心主任羅春桃代表說,隨著石油化工、煤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企業競爭壓力日益加劇,一個企業是否能夠站在行業前列,引領行業發展,主要取決于它的科技實力,“作為一名企業的科研工作者,我對科技創新驅動企業發展,甚至是行業的轉型升級深有體會”。
十八大以來,國家重點支持的科技項目與產業結合日益緊密。據科技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50%、863計劃60%、科技支撐計劃95%以上的項目都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扶持了3萬多家企業。
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還須完善
去年,神舟十號遨游太空,嫦娥三號成功登月,蛟龍深潛再創紀錄,這表明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實現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但要正視的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還需繼續完善。
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慶委員認為:“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環節很薄弱。在國企考核中,指標主要關注收入、利潤,很少與技術創新掛鉤。”
一些政策的滯后,束縛了產業的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代表介紹,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GB17761-1999)歷經10多年仍未修訂出臺,對國內電動自行車產業轉型升級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此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還不完善。太原鋼鐵集團公司董事長李曉波代表建議,應該擴大技術成果獎勵的個人所得稅免稅范圍,對以股權形式給予科技人員的獎勵免征個人所得稅,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積極性。
(編輯:孫菁)